正文 傳統材料,當代語言(2 / 2)

《流螢穀》《花逝》

“我當然很高興,市場對於這樣的風格給予肯定,我覺得是繪畫市場逐漸走向成熟的標誌。雖然市場上爭議很大,這也是市場走向成熟的現象。當代人按照古代人的方法去做,也不會有爭議,因為現成的標準在那裏,我覺得這不是很有學術價值的東西。市場應該跟著學術圈子走,學術價值越高,越應該得到市場的青睞。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市場是有問題的。真正有學術價值的作品一定是有創造性的,有探索意義的東西。所有的學術價值都應該是在探索的過程中實現的。”張江舟說。

筆墨是中國畫的靈魂所在,吳冠中先生曾經提出過“筆墨等於零”的觀點,在畫界引起了巨大爭論,對於這個問題,張江舟說他的理解非常客觀:“筆墨是中國繪畫語言的根,是使中國繪畫之所以形成自己獨有麵貌的方式。筆墨本身不是問題,對這個觀點不能斷章取義。吳冠中先生不會簡單地否定筆墨,我更願意理解成是對中國當代畫界唯筆墨是從、不思進取的創作局麵的不滿,是對麻木的中國畫壇一記猛掌,是讓大家警醒,中國繪畫除了筆墨之外,還有很多東西值得去研究。”

文化輸出是立體的過程

2014年7月,中國國家畫院“絲綢之路美術創作工程”考察寫生團正式啟程,考察寫生團分為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三部分,由畫院領導帶隊,全麵展現絲綢之路的曆史。“絲綢之路”是中國國家畫院的重要研究課題,而帶團寫生也是國家畫院非常重要的傳統。

張江舟作為帶隊領導之一,他認為寫生不能簡單地理解成為了畫畫去外麵收集素材,更重要的是對自己個性化語言的建立,需要在大自然當中去尋找。“古人筆墨樣式的建立都和寫生有關,雖然可能是心記。臨摹、寫生、創作三位一體,這可能是成就一個畫家必須要完成的課程。中國國家畫院一直保持著寫生的習慣。例如近期的‘絲綢之路’我們組織了四批畫家去寫生,反複論證出300個主題的創作工程,創作量是很龐大的。”

作為國家畫院的領導,張江舟能夠感受到外國對於中國文化態度的轉變。“中國近代是從積貧積弱走向繁榮強大的過程,文化交流的背後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窮國無外交,所以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國家很多文化元素不被強國認可。而這些年我國對外交流非常多,尤其是文化元素。對於現狀我的感覺是,雖然今天對外交流甚多,很多中國文化元素的內涵他們仍然不懂,但是卻有極強的興趣。這種局麵正是我們文化立體輸出所收獲的一個最有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