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材料,當代語言
悅讀
作者:潘呈傑
張江舟
1961年生,祖籍安徽。現任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院委、研究員。係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
現任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的張江舟,過著“白加黑”式的生活:白天在國家畫院辦公,或者出去參加各種藝術活動,晚上9點至淩晨3點在“屬於藝術家的時間”中搞創作。行政職務的工作和藝術家的創作,隻有通過犧牲休息時間來達到平衡。即便經常往返於世界各地,也鮮有時間遊玩當地風景。對於現在的這個狀況,他幽默地自嘲:“年輕的時候都玩過了、跑遍了,現在沒什麼好玩的了。”
從現實主義出發
出生於1961年的張江舟,現擔任著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文化部美術係列高級職稱評委、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評委等多個領導職務。張江舟擅長人物畫,作品主要以重大曆史事件及現實人物為主要題材,倡導藝術創作的精神性功能和現實文化意義,作品有《高地》、《士兵》、《大夢典》、《日全食》、《花逝》、《傷戀》、《極地光》、《流螢穀》、《殤·戊子記憶》等係列。以壯闊的精神氣象,深切的人文關懷和鮮明的當代特征,實踐著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和對人類理想的不懈追求。
張江舟說,他的人物畫延續了“徐蔣體係”寫實水墨人物風格,既和傳統的文人畫有關,又和西方嚴謹的造型方式有關。徐悲鴻倡導的寫實主義及其後經蔣兆和承傳、發展而成的“徐蔣體係”遵循傳統美學,但是倡導關注人生,這種寫實性人物水墨畫屬於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近100年來這種方式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這種創作方式可以表現現實和曆史重大事件,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已經成了主流。“我的這種創作方式和學習經曆有關,也和人生經曆有關。我曾經當過兵,有20年的軍旅生涯,當兵的關注個人情感較少,而對國家和社會關注較多,喜歡與人生、終極理想等有關的題材。”
雖然他的創作“根正苗紅”,但近期的張江舟開始嚐試新的創作方法,從現實主義方法入手,融合西方的超現實主義,將不同時空的場景組合到一個畫麵上,試圖擺脫現實主義創作的局限性。
傳統材料,當代語言
由文化部和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的全國美術展是國家級綜合性大展,每五年舉辦一次,在美術界影響巨大,而中國畫展區曆來最受關注。盡管一些參展畫家對生活的思考還不夠,畫麵構思重複,以及畫麵表象化的問題為人詬病,但是一批批年輕的藝術家敢於探索的態度讓身為全國美展評委的張江舟非常認同:“今天麵對傳統,麵對中國畫固有的材料和語言方式,當代畫家去如何運用,是當代中國畫家共同麵臨的大問題。文人畫的形成是農耕文明的產物,拿到今天來看,城市化進程中給人們帶來了不同的審美體驗,顯然,沒有傳統是不可以的,但是我們要找到當代人鮮活生存的感受。找到對接點是最重要的。傳統的語言方式很好,但是不能作為今天繪畫的不二法門,所以我對很多探索性的創作抱有由衷的興趣。現在有一撥70後、甚至80後的年輕人,如果簡單地用文人畫的標準來衡量,他們可能一無是處,但是換個角度看,卻有非常鮮活、個性的東西。這種探索對中國繪畫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好處,他們對繪畫材料、語言的開發做出了自己獨有的貢獻。對傳統的繼承更多的是在創造中,是對中國繪畫最好的繼承方式。”而在這過程中,出現了很多關於水墨的新概念——新水墨、新工筆等,並且在藝術市場得到了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