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改朝換代,天朝初立的時候,發生了極為有名的爭論,爭論的內容是一個剛剛建立的政、權,一個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的國家,應不應該以傾國之力對抗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及其糾合數十個世界強國組成的最強大的軍隊。
思密達半島上的硝煙早已散去,當年的爭論也早已有了結果,無論執何種觀點,數十年後,即便當年最為反對天朝參與思密達戰爭的人,即便對思密達戰爭的得與失有著最苛刻觀點的磚家,都承認,一場持續三年,對峙三十年的戰爭對新生的天朝來說利遠遠大於弊,思密達戰爭換來的不僅僅是天朝巨大的國際聲望與國際地位,還有長達數十年安定環境。
一場戰爭讓花旗國、米字國等列強意識到天朝尊嚴不容輕易冒犯,否則一定會付出巨大代價,也讓老毛子認識到東方盟友的巨大價值和巨大威脅,無論承認與否,當思密達戰爭結束的那一刻起,類似漢末三國時的三足鼎立便已經在地球上隱隱成型,而這種三足鼎立的局麵一直延續到第二個千禧年,並仍在延續。
楊剛喜歡曆史,尤其是戰爭史,對祖國有著切身利益的思密達戰爭自然知之甚詳,隻是楊剛從來沒有想到過,有朝一日天朝參與思密達戰爭的得與失會深深地影響到自己,進而深深地影響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前途命運。
“韃子凶殘成性,貪婪無度,將之比作虎狼都不過描繪出了其凶狠狡猾的萬一,如果我勝捷軍表現不出足夠強悍的實力,諸位,你們以為,韃子攻陷太原後會止步於此麼?”
“挾戰勝之威,又有紅夷大炮這等大殺器,韃子一定會來攻我潼關,到時戰端一起,不分個勝負絕難收手,就算我軍打贏了,也會傷筋動骨,損失慘重,而韃子付出巨大代價卻不能得勝,不管是為了士氣還是聲威,多半會抽調援軍,再度攻秦!”
“與其與滿清韃子戰於潼關,不如戰於山西,與其曠日持久地大戰一場,使韃子的注意力都落在我勝捷軍上,不如硬碰硬地野戰一番,使韃子的領兵大將知難而退,輕易不會寇犯三秦!”
楊剛緩緩說到,把自己想到的細細說出來,顏越、莫言、林寧等人聽得甚是仔細,並且麵色凝重,顯然都聽進去了,隻不過楊剛所說事關重大,牽連太廣,可不是一時半會能夠想清楚、想明白的,故此人人隻是豎起耳朵,而心中則反複咀嚼、思量楊剛話語。
後世天朝決定抗美援朝,足足耗費了幾個月時光,才最終下定決心,要勝捷軍一幹文武立刻做出決定,顯然很不現實,而調動大軍北上也不是立馬能成的事,糧秣供應,兵馬調派,前鋒哨探,後援接應,哪一樣都得預先安排好。
故此楊剛也不著急,隻是耐心等待,隻等了老半天,才有人緩緩發問。
“大人,前番黃亮領三千騎軍出戰,結果慘敗而歸,如今我軍出戰,隻有步卒可用,與韃子野戰,這勝負”
林寧皺著眉頭,很不看好勝捷軍與滿清交戰的前景,林寧的擔心也是勝捷軍所有人的心事,步卒對騎軍,先天就吃了老鼻子虧,大明集全國之力,步騎兼備,兵器精良,又有神機營這等領先世界的強大火器軍種,都奈何不得來去如風的韃子兵,如今隻有步卒可用的勝捷軍又哪敢自大!?
事實上楊剛也絲毫不看好自家軍隊野戰能力,和無數小白不同,楊剛絕不是以為靠軍紀、兵器什麼的,步兵能夠克製騎兵的白癡,在楊剛看來,什麼密集槍林,什麼火槍三段擊,那都是扯淡,如同二戰中的經典理論,隻有坦克才是坦克的最佳天敵一樣,楊剛認為,要想擊敗殲滅機動力無與倫比的韃子騎兵,隻有建立一支同樣強大的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