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催婚一(1 / 2)

當滿清鑲紅旗旗主,固山額真葉臣領軍直入山西,緩緩向太原逼去時,小心翼翼監視清兵,日夜積儲糧草兵器,以待大戰的,除卻太原城裏的總兵官薑瑰,還有遠在潼關的楊剛,而楊剛自打得知清兵入寇山西,便頒下將令,原本要死守潼關的勝捷軍挑選精兵強將,卻是時刻準備援應太原。

世易時移,世上從沒有一成不變的方略謀劃,薑瑰率麾下兩萬兵馬守太原,如此大的變數,勝捷軍自然相應有所變化,如果坐山觀虎鬥,坐視太原失陷,對潼關防衛有百害而無一利。

就算薑瑰守不住太原,隻要能夠給予清兵殺傷,拖延些時日總是好的,要是薑瑰幸而守住了太原,關中更是穩如泰山,嗯,所以,一定要盡最大努力支援薑瑰!

楊剛想的很清楚,不僅僅楊剛一個人想得清楚明白,顏越、林寧等人也都先後意識到了太原的重要,故此勝捷軍上下一心,對兵出潼關一致的很。

不過,在出兵多少,給太原薑瑰多大助力的問題上,勝捷軍內部卻很有爭議,一些人以為意思意思也就是了,萬萬不可動搖潼關守衛根基,一些人以為當竭盡全力,遏敵於外,最好是戰火僅蔓延到太原城下,太原以西盡收入勝捷軍掌中。

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爭執不下,但都說服不了對方,至於楊剛,則以為兩種策略都太過極端,楊剛和顏越最終商議拍板,糧草軍械什麼的盡全力供給太原,但潼關五萬大軍,出潼關的兵馬隻有三千。兵馬雖少,可是這三千兵馬盡數都是輕騎,乃是勝捷軍的精華所在,而這三千好不容易組建起來的騎兵兵出潼關之後,任務不在與滿清交戰決勝,而在於確保太原薑瑰不會被斷了後路!

不是我不想全力支援太原,實在是太原難以堅守,清兵若是東向受阻,還可從大同南下,自邯鄲北上,唔,薑瑰隻有兩萬兵馬,可萬萬無法四麵拒敵!

而且,陸明回報說,薑瑰兵馬雖然不少,但麾下士卒卻士氣不高,戰意不旺,如今中原淪喪,韃子正是氣焰囂張之時,與之相比,被圍孤城的兩萬兵馬能堅守幾時,還真難說的緊,與其冒著和韃子平原決戰的危險,傾力相助薑瑰,不如保有實力,以待來日!

楊剛想起斥候從北京城探報來的消息,無數大明文官武將屈膝投降,做了韃子的奴才,又是氣憤又是惱怒,而想起被當成假貨斬殺的太子朱慈烺,卻隻餘一聲長歎。

指鹿為馬便是這般了吧,要怪隻能怪那少年為什麼生於帝皇家,唔,反倒是崇禎的女兒,韃子反倒不會留難……………

楊剛身為甘陝總督,總兵官,一手締造出勝捷軍的最高統帥,拍板定案,自然一錘定音,再沒有人發出異樣聲音,於是三千騎兵出潼關而去,領兵主將乃是守備黃亮。

黃亮乃是遼東軍夜不收出身,此次統帥三千騎兵出戰,正是其強項,而楊剛將勝捷軍全部騎兵盡數交給黃亮,一方麵是對黃亮的倚重、信任,另一方麵卻也給了黃亮莫大的責任。

騎兵耗費巨大,訓練不易,勝捷軍五萬大軍,拚盡全力,優中選優,也不過湊出三千騎兵,而這三千騎兵能夠迅速成軍,與勝捷軍招募兵馬不少都是孫傳庭故舊秦軍有關,若是不慎損折了,短時間內可絕對再訓練不出三千騎兵了。

故此黃亮臨去時楊剛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審慎小心,如非必要,決不可與韃子輕易交兵見仗,萬一到了必須決死一戰之時,也千萬要給勝捷軍留下騎兵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