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前一副大大的地圖,地圖上道路城郭、河流山川一一標注出來,楊剛便是指著這幅地圖做出推論。
“大人所說甚是,卑職也如此以為,不過,為防萬一,潼關守衛絕不可鬆懈,另外還請大人增派人馬趕赴商州,以策萬全。”
顏越一邊點著頭,一邊給出了補充意見,軍師參讚的諫言被全數接納,楊剛略微沉吟一下,當即下令,五哨三千多兵馬立刻啟程開赴商州,而勝捷軍主力依舊屯駐潼關,防範的敵人則從李自成變成了滿清韃子。
要說起來,據城而守的明軍從來不怕與清兵交戰,可是但凡野戰,明軍多半便要心怯,隻因為明軍多步卒,少騎兵,而清兵恰恰相反,幾乎盡是騎兵,來去如風,一有戰事,便牢牢把握戰爭的主動權。
韃子兵出身荒野,自小在東北苦寒之地生長,成年後自然要比關內漢人孔武強健,人人高大粗蠻,能批重甲,能開強弓,一個個悍不畏死,這樣的士卒騎上戰馬,衝陣廝殺,威力便不是一加一那麼簡單了!
依據前任靈魂留下的記憶,楊剛知道,明軍士卒要是與韃子一對一單挑,通常情況下絕對是韃子占優,兩軍交戰,若是人數對等,明軍輸多贏少,畢竟,農耕民族和尚處在奴隸社會的魚牧民族較量單兵素質,軍隊強悍,占據上風才奇怪,農耕民族應該依仗的絕不應是士卒武勇,而是更先進的文明,更持久的戰爭潛力。
所以從一開始楊剛就沒想過禦敵於國門之外,把勝捷軍拉到一馬平川的中原地帶和韃子死磕,那是腦殘才會幹的事,至於yy裏步兵克製騎兵,在平原上把韃子打得屁滾尿流,或者據堅城,韃子腦殘了下馬攻城,我擦,這能當真麼!?
穩守潼關,積攢實力,等待時機,這才是老成謀國的做法,對於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來說,隻要不出差錯,時間一定在農耕民族一邊,原因無他,積攢財富,並將財富轉變為國力的能力差距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舉例來說,隻要楊剛和勝捷軍有足夠的時間,兵源、糧草便會源源不絕地積累起來,量變引發質變,到了一定的程度,勝捷軍兵出潼關,舉族不過十萬可用之兵的滿清能和勝捷軍比拚消耗麼?而滿清能夠占據北京城,奪取天下,靠得絕不是滿清的武功,而是漢人的內鬥內耗!
因此楊剛定下策略,勝捷軍上下無人反對,陝西前任總督孫傳庭其實也是想穩守關中,積蓄實力後在平定天下,隻不過孫傳庭沒有楊剛命好,頭上有一個不知輕重的昏聵婆婆,在崇禎勒令之下,隻好自尋死路。
定下了勝捷軍今後方略,了解一番有關李自成和滿清的最新動向,楊剛便準備出去巡營,督察勝捷軍操練,身在一軍統帥,多在軍隊裏走動很是緊要,一來有什麼情況立馬就能知道,二來也能穩固兵權,緊抓軍心。
楊剛、顏越一先一後出門,顏越還有諸多政務處理,楊剛則向縣衙門口走去,一眾親兵前呼後擁,早早便準備好了戰馬,頂盔摜甲的楊剛走到近前,雙手扳鞍,便要上馬,正在這時,突然一個人從旁邊一個街口衝了出來,直衝向楊剛。
事出突然,親兵們立刻迎了上去,刀槍出鞘,稍有不對,便要當街殺人,不過那人隻奔了幾步,便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雙手高舉,身上顯然沒有什麼兵器。
這人不像是來行刺的啊,咦,怎麼我覺得這人有幾分麵熟!?楊剛停下動作,雙眼中閃過一絲疑惑,就在這時,那人高聲大呼起來。
“大人!大人!小人有密事稟報,有人欲對大人不利,想要謀害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