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慕艾,少女懷春,動蕩不安的崇禎十七年四月的某一天,楊剛和杜倩不約而同地思念著對方,渴望收獲愛情,收獲家庭,隻是女方隻能把心思埋在肚子裏,而男方大敵當前,加之有兩個嬌俏的丫頭夜夜暖床,雖然天幹物燥,日子一天天炎熱起來,卻不像女方那般相思成疾。
當然,楊剛並不是不急著把小美人娶進門,不過當陸明手下斥候傳送回來八百裏急報,楊剛得知李自成確實如曆史上一樣慘敗於一片石後,全部的注意力就都被那一場已經結束的大戰吸引住了,為了命運前途,多在軍國大事上操些心才是正經。
1644年4月13日,李自成帶大軍北征,討伐曾經決心歸順大順朝的吳三桂,21日兩軍交戰,鏖戰一天,闖軍占了上風,可到了22日,多爾袞趕到,滿清軍隊發起突襲,戰爭走向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轉。
李自成遭致慘敗有著眾多原因,苛待前朝士人官宦無疑是最大的禍根,招致吳三桂與滿清聯手則是李自成的最大敗筆,不過不管李自成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政策性錯誤,有沒有意識到本質上並沒有脫離流賊氣息的闖軍遠遠不是滿清韃子的對手,甚至如果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後勤有保證,糧草輜重不受李自成和滿清挾製,也能和李自成對抗,李自成都不可能有後悔藥吃。
滿清入關,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加上如狼似虎的滿清韃子,無遮無擋的北京城儼然就成了一塊肥肉,剛剛大敗,手中精銳折損厲害的李自成無論如何也不敢據守北京,所以回到北京僅僅三天,便匆匆逃離。
原以為新朝甫立,天下可望太平的中原大地再度淪入戰火,處處硝煙,相比於中原的水深火熱,關中三秦則要安寧得多,有勝捷軍駐守潼關,百姓們隻是一心春耕,期待今年有個好收成,士紳大族則操心的多一點,擔心眼下的太平日子不能長久,不過隨著勝捷軍聲勢日隆,原先不看好勝捷軍的士紳們不知不覺間態度有了些轉變。
“聽說潼關已經有四五萬兵馬了,這麼多兵卒,潼關應該不會再告陷落罷?”
“我家子侄送糧食往潼關時,很有一些見聞,聽其所說,那自封總督的楊剛雖然年紀尚輕,可是卻也有幾分本事,唔,操練出的兵馬據說很是威武,和孫督師在時也不差什麼!”
“不可能罷!?孫督師可是我大明一等一的能臣名將,那楊家小兒如何能比!”
各種各樣的議論在關中豪門間流傳,鄉紳士子們眼光投注在潼關,隨著時間日久,有些人已經按捺不住了,如果潼關能夠守住,確保李自成進不來關中,那麼關中三秦可不能讓一個據說是小小伍長出身的丘八占據,這麼多書香門第、官宦世家,不要說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的眾多職位,便是甘陝總督也得換個人來當才是。
士紳豪強們蠢蠢欲動,想要爭權奪利時,卻不知道中原大地正在上演的動蕩,而李自成在一片石的慘敗也絲毫不知,這年月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即便是楊剛有心廣布耳目,得到的消息也要退後數日乃至數十日,就更不要說一幹待在家裏的家夥們了。
隻是,楊剛目光投往東方,心思全在李自成和滿清韃子身上,對關中動靜卻不重視,因此楊剛把李自成、滿清的動靜摸得清清楚楚,可背後正在醞釀的風浪卻全然不知,直到一個意外發生。
“李自成一片石兵敗,經山西來攻潼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說大敗後的闖軍能不能攻破潼關,回返關中,要是被關寧鐵騎和滿清韃子銜尾追擊,堵在潼關之下,嘿嘿,隻怕李自成便難以翻身了。”
“不進山西,李自成便隻能往南往東,山東、河南多是平原,一馬平川,闖軍難以擺脫多是騎兵的關寧軍和滿清韃子,唯有湖廣險要多山,以我之見,李自成多半會南下湖廣,顏先生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