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所有的一切都與崇禎皇帝無關,臣子可以降,可以逃,而誌大才疏,但卻兢兢業業治理國家十七年的崇禎皇帝隻留給自己一條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無論後世如何評價大明最後一個皇帝,至少有一條是所有人的共識,那就是崇禎皇帝的骨氣。
寧死不降,即使斧鉞加身,也絕不逃跑,或許堅持不肯偏安南逃的崇禎皇帝很固執,近似愚昧的固執,可是無可否認,這種固執也有其令人感動的閃光點。
不管多少聰明人認為崇禎皇帝太蠢太傻帽,不管多少人覺得留得青山在才是正確的人生觀,崇禎皇帝都固執地堅持到了最後,任何有關南逃的勸告,不管是有理的還是沒理的,善意的還是惡意的,都被崇禎皇帝拒絕了。
沒有人知道崇禎皇帝為什麼堅持要固守北京,又是以怎樣的心情麵對日益逼近的絕境,不過到了三月十七這一天,一切都已無可挽回,數十萬闖軍將北京團團包圍,開始攻城了。
京營兵潰,崇禎皇帝最後的指望化為泡影,闔城軍民,沒有一人可供指望,不過半日,外城陷落,紫禁城裏的崇禎知道消息,麵色慘然。
朕繼位十七年,宵衣旰食,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國家,可是為什麼我大明每況日下,直到社稷將傾?
無數個為什麼纏繞在崇禎心頭,但崇禎卻找不到答案,又或許不願意找到答案,不過這個時候說什麼都已無益,收拾心情,命宦官們整治一席家宴,第一次徹底將政事拋在腦後的崇禎舉目四顧,沒有驚恐悲憤,反而感覺到一絲從未有過的輕鬆。
一切都要結束了,嘿嘿,一切都要結束了…………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周皇後、袁貴妃自縊身死,張皇後殉國,十八日,崇禎皇帝登上煤山壽皇亭,脫下皇袍,寫下絕命詔——‘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麵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吊死在一棵歪脖樹下的崇禎皇帝,最後相伴身邊,並一同殉國的唯有一個太監王承恩,當崇禎皇帝的屍體在風中搖擺不停時,比崇禎皇帝大四歲的闖王李自成正意氣風發,誌得意滿。
北京城陷落,崇禎皇帝自縊身死,大明已經覆亡,大順則如旭日初升,興旺的很,走進紫禁城,踏上太和殿,坐倒龍椅之上的大順皇帝有理由相信,自己建立的王朝將會興旺發達,有理由相信,全天下的人都會臣服在新皇帝的腳下。
隻是李自成沒想到的是,在極北之地,滿清都城盛京內,尚不知崇禎身死,北京陷落的攝政王多爾袞正專注地看著一封奏書,這封奏書乃是北宋名臣範仲淹的十七代世孫範文程所上,其中隻有一個意思,大明必亡,闖賊非是天下明主,大清當舉兵入關!
‘正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我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矣’,範文程直接告訴多爾袞,清兵如今的敵手隻有一個,那就是李自成!
當多爾袞細細觀看範文程的奏書,難以決斷的時候,李自成並不知道自己已經被滿清當成了心腹之患,陷在千秋帝皇夢中的李自成直想快快一統天下,直想快快看到四海臣服,為了這個目的,無所不用其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