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勞資和諧: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靈魂
泰勒時代,由於經濟發展程度、法律規範、社會保障等方麵的製約,美國社會的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突出,加上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先後發生5次世界性經濟危機,勞資關係處在相對緊張的狀態之中。據統計,1881年至1905年,美國共發生了36757次罷工運動,參與運動的工人達幾百萬。勞資之間的對立和衝突,促進人們從企業內部探尋合理利用資源、提高生產效率、協調勞資關係的有效方法。這一時期的美國工業界掀起了一場廣泛的“管理運動”,湧現出一大批的像麥卡勒姆、亨利·湯、泰勒、亨利·甘特這樣的“效率專家”、“管理專家”,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就是這場美國管理運動的係統總結和最大成果。
勞資關係的實質是利益關係,隻要利益分配合理公正,雇主與工人各得其所就可以形成和諧的勞資關係。但是,當時美國工業界的現實是,無論是雇主,還是工人,普遍都認為勞資雙方“不可能協調到利益完全一致的地步”,永遠都是“殘酷鬥爭多於真誠合作”。[15]泰勒則認為,科學管理的“主要目標應該是使雇主的財富最大化,同時也使每一位雇員的財富最大化”。他堅信,“雇主與雇員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除非實現了雇員的財富最大化,否則不可能永久地實現雇主的財富最大化,反之亦然”。[16]勞資雙方利益共識的基點就是在科學管理的基礎之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財富最大化隻能是生產效率最大化的結果”。所以,實行“科學管理時涉及到的一個真正問題,是所有管理者(包括工人)的精神狀態和習慣的徹底改變”,這就是泰勒特別強調的“工人對他們自己和雇主的職責的看法”和“雇主對他們自己和工人的責任的看法”進行一場“徹底的心理革命”,[17]即勞資雙方應該把關注的重點從分配生產剩餘的問題上轉向如何增加生產剩餘上來,通過友好合作,“共同努力創造盡可能多的價廉的產品”,[18]最終使工人所得和雇主所得都有增加。這樣,“利益一致、為完成共同目標而整天並肩工作的勞資雙方就不再發生爭吵”。[19]因此,泰勒明確提出:“管理人員和工人親密無間的個人之間的協作,是現代科學或任務管理的精髓”。[20]“沒有這種雙方的心理革命,科學管理就不能存在”。[21]這樣,工業進程中勞資雙方從“對抗和鬥爭”的敵對關係轉變到友好合作的和諧狀態,才能保障科學管理的各項措施或方法取得成效。
基於和諧勞資關係的建立,泰勒強調企業內部和諧人際關係的重要性,特別強調了雇主或管理者要“承擔過去想都不敢想的新的職責”,[22]“必須真正把工人們的利益放在心裏”,[23]要尊重、同情和關心工人,重視工人提出的建議,幫助工人提高工作技能,給予工人以“特殊的誘導或激勵”,充分調動工人的工作積極性。克勞德·小喬治正確地指出:“在對待工人方麵,科學管理開辟了一個新紀元。它把勞資雙方看成是在一起工作的一個集體。它倡導並號召一種新的和諧和衷心的合作精神以代替早期的拓荒者典型的強烈個人主義”。[24]簡言之,建立和諧勞資關係、實現雙方友好合作,首先在於雇主或管理者的主動責任,而不是把一切責任都推到工人身上。
4 科學方法:泰勒和諧管理思想的實現路徑
泰勒創立的管理理論有兩個突出的特征:一個是科學性,他首次全方位地把科學方法引入管理實踐,用科學研究替代單純的個人經驗,把管理發展為一門精確的科學;二是實踐性,他的理論來自於他親自參與的實踐經驗的總結,並強調隻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才有應用價值。為了探索最佳的工具使用方法,泰勒及其助手就金屬切屑工藝所進行的實驗就長達26年,詳細記錄了3—5萬次實驗,花費了15—20萬美元,把超過80萬噸的鋼鐵切成了碎屑。因此,泰勒科學管理的任何一項製度、一個措施、一種方法,都追求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而不單純是一種理念的倡導。同理,蘊含在科學管理理論中的和諧管理思想也是如此,無論是勞資合作、人機協調,還是計件工作、工人培訓,泰勒都看成是“科學研究要解決的問題”,努力以科學方法探求其實踐中的具體路徑。以勞資和諧為例,在傳統的經驗管理模式下,不論是雇主還是工人,對於一個工人一天的工作量都心中無數,僅憑感覺判斷,結果是:工人認為工資偏低,多勞不能多得,以“磨洋工”方式加以消極應對;雇主則認為工人工作量偏低,任意壓低工資標準或增加工作量,以強製手段壓製工人。這樣,雇主與工人之間互不信任,自然引發矛盾和衝突。泰勒認為,這裏的關鍵是要在合理確定“每日工作量”即勞動定額的基礎上實行有效的激勵機製,為勞資雙方的合作提供一個“客觀的標準”,從而避免因為相互猜疑而產生的矛盾。為此,泰勒通過對工作、時間、工具等的實驗研究和分析,製定出一個每日工作量的標準,采用差別工資製,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額而采用不同的工資率,如果工人達到或超過定額,就按高的工資率付酬;如果工人沒有達到定額,就將全部的工作量按低的工資率付給,如再不改進就考慮解雇工人。這樣,勞資雙方在生產效率最大化的基礎上,通過利益共享就可以實現相互協作,泰勒為工業生產中勞資和諧找到了一個科學的方法和合理的製度基礎,“正確的方法隻能是科學管理”[25]。
5 社會和諧: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社會哲學意蘊
泰勒以宗教般的熱情和執著從事科學管理研究,是因為他認識到工業化進程中所產生的社會矛盾(如貧困、低收入、勞資衝突等)源於資源的浪費和生產效率低下,而致力於通過科學管理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呼應當時的“全國性效率”運動,尋求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法。《科學管理原理》前言中,泰勒指出:“根治效率低下的良藥在於係統化的管理”,通過提高生產率、增加社會物質財富,讓人們過上更幸福的生活。這就使他的科學管理理論具有了超越企業、工人和利益層麵的社會考量,成為一種社會哲學。泰勒說:“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是單個產品的產量的增加”、“勞動生產率上的差異導致了文明與不開化、富裕與貧窮困擾之間的區別”。[26]泰勒要求人們特別是管理者、工人從社會進步、社會和諧的角度來認識科學管理,認識科學管理所帶來的生產效率和利潤的提高。第一,實行科學管理除了雇主和工人這兩個利益方可以合理分配經過協作產生的利潤外,“這一管理方法的唯一目標在於保證全體第三方的利益(指“作為消費者的全體人民”)”,[27]“這些人的利益比管理者或工人的利益要重要得多,第三方應從全部收益中得到其合理的份額”[28],因為科學管理如同機器生產一樣,通過增加產品供給、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價格等方式,使“最大的收益還是落到全體人民頭上”,最終使“今天的工人比300年前的國王生活得更好”。[29]第二,通過實行科學管理,從事工業生產的工人成倍地提高其勞動生產率,對整個社會來說,這意味著“工作時間縮短了,而人們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都實現了增長,教育、文化和娛樂的機會大大增加了”。而這些又意味著“整個世界由於這種增長而受益”、“意味著增加財富、減少貧困。受益者不僅僅是這些工人,而且還有與他們近鄰的整個社區”。[30]所以,泰勒真誠地相信“隻有勞資雙方協作在所有共同工作中應用科學方法,才能使整個社會得到最大的福利”。[31]這就使得科學管理理論“由不引人注目的中產階級工程師的妄想變身為吸引人的、廣為流傳的、治愈社會痼疾的秘方,它幾乎變成一場社會運動。美國民眾熱情擁抱泰勒的哲學,即清楚浪費不僅是道德責任,還是經濟繁榮和社會和諧的關鍵”[32]。這種以科學管理尋求社會問題解決的人文情懷使科學管理理論超越了單純的管理製度和方法層麵而具有了社會哲學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