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科學管理理論中的和諧管理思想探要
公共管理
作者:紀光欣等
摘要:泰勒創立的科學管理理論是一個以人機和諧為基礎、以勞資和諧為靈魂、以社會和諧為終極追求、以科學方法為實現路徑的、在內容上和諧統一的理論體係,對當今時代的組織管理仍具有重要的理論啟示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科學管理和諧管理勞資合作生產效率
中圖分類號:C93-0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3.05.001
和諧是客觀世界的普遍法則,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追求。和諧管理是管理中各項職能、各種資源、各個方式方法之間的協調與互補所達成的組織整體狀態和良性運行機製。通過和諧管理實現組織和諧,是現代企業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基本追求。早在100年前,和諧、合作就成為美國工程師弗雷德裏克·W·泰勒(Frederick·W·Taylor,1856—1915)創立科學管理理論、實施科學管理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前提。重新研讀泰勒1911年發表的標誌現代管理理論誕生的《科學管理原理》,真切回顧100年多前泰勒所從事的艱苦卓絕的科學管理實驗,都可以發現蘊含在科學管理理論中的深刻而豐富的和諧管理思想,這些思想依然是對當今時代的組織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論啟示和實踐價值的思想遺產。
從1878年到費城米德維爾鋼鐵廠做一名普通的機械工到1911年發表《科學管理原理》乃至1915年不幸染病去世,泰勒所處的時代,正是美國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大型企業不斷產生、周期性經濟危機頻發的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矛盾尖銳、社會衝突加劇,企業內部的資源浪費、效率低下特別是勞資之間的衝突引發泰勒對工廠管理問題的思考,並致力於通過科學研究和試驗探索協調勞資衝突、提高生產效率的科學方法。基於先後在米德維爾和伯利恒鋼鐵廠持之以恒進行的搬運鐵塊、鐵砂和煤炭鏟掘、金屬切削等管理實驗,泰勒衝破了工業革命以來傳統的經驗管理方法,第一次係統地把科學方法引入管理實踐,創立了科學管理理論,首開20世紀作為“管理的世紀”之先河。“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泰勒最重要的貢獻是創造性地把管理當做一門科學”。[1]但是,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絕不僅僅是一種提高生產效率的科學方法或管理製度,如工作研究、時間分析、工具標準化、職能工長製、差別工資製等,“科學管理主要包括一些廣泛意義上的原則和一些可用於很多方麵的理念。”[2]克勞德·小喬治就曾指出“科學管理中,概念和哲學的成分大於技術的成分”[3]。和諧管理就是這些原則或理念中的核心內容,也成為科學管理理論的重要特征。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就認為,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包含著與流行的認識(如效率工具、忽視群體、視工人為機器、強調等級控製等)完全不同的內容,這就是他的管理“和諧觀”。[4]泰勒的和諧管理思想既是科學管理理論的總體特征,也表現在人機和諧、勞資和諧、團隊合作和社會和諧等方麵,這些正是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當代價值之所在。
1 “整合的統一體”: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總體特征
在泰勒之後不久,有“管理學先知”之稱的女管理學家瑪麗·帕克·福列特(Mary Parker Follet,1868—1933)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整合”管理觀,強調企業管理是一個“所有部分相互協調,步調一致,緊密結合,各自的活動得到調整,從而互相鎖定、相互關聯,形成一個運轉的整體——不是各個部分的簡單堆積,而是一個功能整體或者整合的統一體(integrated unity)”[5],而管理者就是要通過“找到一種方法”來“整合”企業各方(工人、消費者投資者等)利益 [6]。對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也應該從這種“整合的統一體”,也就是從其內容構成的和諧統一中來理解和運用。
提到科學管理,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一套旨在提高生產效率的科學方法或控製工人勞動過程的工資製度,即所謂“泰勒製”。實際上,泰勒時代的許多企業和追隨者正是從這方麵來認識科學管理,把它作為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工人產出的方法來應用,結果卻事與願違,導致工人的不滿和勞資之間的衝突,甚至引發美國國會就企業應用科學管理問題舉行聽證會。泰勒當時就對這種片麵理解科學管理思想的做法提出過警告和批評,強調從經驗管理過渡到科學管理,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工作,不是簡單的管理工具或管理方法的應用問題,而是“以一套根本原則替代了另一套完全不同的原則,以一種管理思想代替了另一種管理思想”[7]。除非認識到實行科學管理的複雜性、係統性,否則“就不要嚐試從過去的管理變革到新的管理”[8]。因為科學管理理論是一種係統化的管理理論、一套整體性解決生產效率和勞資衝突問題的方案(在布蘭代斯提出“科學管理”這一概念之前,泰勒稱自己創立的理論為“任務管理係統”)。正如泰勒指出的:“各個要素的集成,而非個別要素,構成了科學管理,可概括如下:科學,不是單憑經驗的方法。協調,而不是分歧。合作,而不是個人主義。最高的產出,而不是有限製的產出。發揮每個人的勞動生產效率最大化,富裕最大化,而不是貧困”[9]。這表明,科學管理理論是一個由管理的理念、製度、方法和操作程序等不同要素構成的“整合統一體”。科學管理“就其實質而言,包含有一定的管理思想”[10],泰勒反複提醒當時的人們,“一定不要誤解這一機製的實質和基本原理”[11]。這裏,勞資之間相互合作的“精神革命”是科學管理能夠取得實效的根本前提,而科學的管理方法又是實現勞資雙方利益和諧共贏的有效途徑。科學管理理論在內容構成上的整體性,實質上意味著科學管理的實踐是一種係統的、程序化、規範化的管理過程。具體地說,通過深入的動作和工時研究,建立科學的操作程序和適當的績效標準,確定每項工作任務的“最好的方法”;然後選擇、培訓“第一流的工人”,在職能工長的管理下,工人按照標準化的規範主動地、積極地工作,生產效率得到提高;最後,根據工人完成的工作量情況參照績效標準支付有差別的報酬,使勞資雙方各有所得。而要達成這一完整管理過程的基本前提就是勞資雙方形成真誠合作、互利共贏的和諧理念。生產流程係統化、生產工具標準化、工作任務標準化、工資激勵差別化、組織結構職能化等,都隻能在這一和諧理論體係中的一個環節或步驟。也隻有從科學管理理論各項要素的和諧整體中,才能理解泰勒科學管理理論所實現的管理思想的“革命性”變革。[12]
100年後的今天,無論是繼承和借鑒,還是反思和批判,都必須充分認識到泰勒科學管理理論在內容構成方麵的這一總體特征,才是準確合理把握科學管理理論的真諦。
2 人機和諧: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基礎
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中心問題是提高生產效率,是“提高每一單位勞動力的產量”。而工業生產中的效率主要涉及兩個因素:一個是機器,主要是生產設備、勞動工具、勞動環境等;一個是人,是工人的工作積極性和勞動技能、勞動方法。但是,生產效率的最大化,不是機器方麵的生產效率和工人方麵的生產效率的簡單相加,而是機器與工人和諧搭配所形成的“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果。這正是科學管理理論在技術、方法層麵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在機器方麵,泰勒通過精確的工作研究和對以往工作情況的總結,提出了生產工具、生產要求、生產條件的標準化,這就是泰勒所說的“建立科學的勞動過程”;[13]在工人方麵,泰勒提出選拔“第一流的工人”,即那些願意工作並且有能力工作的人,並強調對工人的職業培訓,教會工人掌握科學的工作方法。根據對生產工具和工人勞動的科學研究,特別是動作分析和時間分析,通過合理確定工作定額、科學安排工作程序、訓練工人使用正確工作方法,找到既能發揮機器最大效率和工人勞動積極性,又能降低生產成本和減少工人付出的有效方式。這就是作為科學管理理論主要內容的工作任務的標準化、規範化和製度化。通過工時研究確定工人使用特定工具或從事特定工作的標準工作量,培訓工人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工人操作規範化),據此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製”,就可以“促使科學的勞動過程和經過挑選和訓練的工人結合起來”。[14]這樣,人—機之間的和諧運行局麵形成,泰勒所期望的生產效率最大化的結果就可以經由工人積極性的發揮而源源不斷產生出來。據測算,20世紀初,泰勒的科學管理使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了20-30%。這種人機和諧運行所形成的高生產率在隨後福特汽車廠的標準化、流水線的生產方式中得到生動體現,成為現代工業生產的典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