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謀變
專欄
梅鬆林
作者為J.D. Power亞太公司中國區副總裁兼董事總經理
國有銀行能提供比商業銀行更好的服務嗎?在過去很多年中,人們對此都持否定回答,但如今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普遍認為,中國的國有銀行主要基於政府和銀監會的要求而被動提供服務。但隨著該領域競爭的持續加劇,越來越多的國有銀行也開始主動提升客戶服務滿意度。我們僅以交通銀行為例,在J.D.Power亞太公司發布的《2014年中國零售銀行客戶滿意度研究(RBSS)》報告中,其排名已從幾年前的十幾名一躍至2013年的第五名,再到今年排名第一。
這充分說明,即便是大型國有銀行,也可以將服務做到極致。而在此前,消費者們往往認為該種情況幾乎不會出現。這招致的另一結果是,部分商業銀行曾獨有的服務優勢,如今也不複存在。
然而,這隻是銀行業麵臨挑戰的“冰山一角”。隨著銀行市場的不斷開放,越來越多的跨領域經營者開始湧入該行業,這對傳統銀行的管理者們構成不小威脅。比如截至2014年6月底,由阿裏巴巴推出的貨幣基金理財產品—餘額寶的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人民幣。人們驚訝地發現,互聯網金融正在迅速席卷中國的零售銀行市場。
眾多客戶開始轉向購買此類理財產品,而反過來,其也對零售銀行的客戶服務質量提出更高要求,這在35至49歲之間的客戶群體中表現得尤為卓著。數據顯示,使用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客戶滿意度(754分)低於不使用該類產品的客戶(769分)。這說明,盡管互聯網金融增長迅猛,銀行業的客戶服務和體驗卻並未得到相應提升。顯然,對傳統零售銀行來說,挽留客戶資源迫在眉睫。
另一方麵,銀行自身也在進行變革,比如推出虛擬櫃員機(VTM),以此提高服務效率。但對銀行來說,不論VTM、ATM還是手機銀行、互聯網銀行,乃至較為時興的微信銀行,不同的渠道均具不同優勢。管理者需弄清究竟想要開展何種業務,以此尋找最優渠道,從而合理分工、各取所需。
“各取所需”還體現在,網上銀行和線下網點同等重要。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人都認為網絡銀行將逐漸替代傳統網點。但實際上,後者仍有巨大生存空間。從J.D.Power亞太公司的研究來看,外資銀行之所以在中國客戶滿意度較低,一個重要原因即是其網點較少。所以,銀行一定要拓寬眼界、全麵規劃,不能隻注重網絡服務,而忽略固定網點業務。
由於目前中國零售銀行的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提升服務質量就成為了實現永續經營的一柄利器。比如同樣是轉賬服務,不同銀行的客戶體驗可以做到完全不同,其中包括客戶的等候時間、業務員的服務態度,以及辦理業務的效率等。
業務是一個量的指標,僅反映銀行當前的經營狀況,而客戶滿意度則需要長期積累。如今,幾乎所有企業都在打造品牌,銀行完全可以通過服務來體現差異化,以此贏得更多客戶認可和更佳品牌形象。
此外,社區銀行的概念如今也非常流行。在美國,大約有90%的網點都為社區銀行,我相信這也會成為中國銀行業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社區銀行不僅能深入到每個地區,離客戶更近,而且成本較低,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而言,銀行業的發展軌跡與互聯網較為類似,社交是其中的關鍵因素。由於社交具有較高黏度,未來銀行可以嚐試把服務融入社交,大力發展社區銀行、手機銀行,或微信銀行等,這對其來說也是有益補 充。
一直以來,中國國有銀行都需擔負政治與市場的雙重功能,如何平衡二者需要較高技巧。但不論運營方向如何改變,服務始終都是影響銀行發展的重要一環。持續提升服務質量,或許正是傳統零售銀行業化解當前危機、“克敵製勝”的重要法寶。 (采訪整理|本刊見習記者 李睿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