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賞梅時節話梅畫(2 / 2)

清末許多畫家聚集上海,他們的畫作適應新興市民階層的需要,銳意革新,創造出清新活潑的畫風,被稱為“海上畫派”即“海派”。代表畫家有趙之謙、虛穀、任熊、任頤、吳昌碩、蒲華等人。

趙之謙書畫富有特色,酣暢而又嚴整,潑墨寫意中不失形象之真實。其《梅花圖》畫梅二樹,一紅一白,均為老幹橫斜,繁枝密花。紅梅主幹露出一部分,枝上綴滿花朵,花用紅色點染,正是怒放景象。白梅斜露主幹,采取勾勒畫花,位於圖右側,紅白兩梅相間,更覺絢麗多彩。作者充分利用水墨效果,對比鮮明,富於變化。其大開大合構圖,更顯得於平淡處見神奇。

在“海派”畫家中,任熊、任薰、任頤、任預並稱“四任”。“四任”之中,任頤(字伯年)成就最為突出,是“海派”中的佼佼者。他的《雪裏探梅》圖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佳作。任伯年寫梅往往梅花伴隨人物,梅花映人,分外優雅。另外如《梅花仕女圖軸》《鬥梅圖軸》等梅花畫都是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珍品。

別號缶廬、苦鐵的吳昌碩為“海派”中的一代大師。他以寫意花卉著稱於世。吳昌碩一生愛梅。他在故鄉安吉有一小園,名曰“蕪園”,園中植梅30餘株。他常手捧小陶泥茶壺在園中一麵品茗,一麵觀察梅花的生姿意態,使自己筆下的梅花“筆筆有殊狀”。他寫梅、畫梅、題梅的作品有數百件之多,34歲涉足畫壇時第一幅畫就是梅花圖。吳昌碩還與餘杭超山梅林結下不解之緣。他生前多次去超山探梅、寫梅。他的梅花圖中,勁而老辣的枝幹往往運用篆書筆法,疏闊縱放,茁壯有力;枝頭的點點繁花,疏疏密密,富有節奏感,襯托出梅花堅強不屈的性格。他除了畫墨梅之外,也常畫紅梅,並佐以頑石、竹子作陪襯,拓出深遠的意境。

與吳昌碩交往達四十年的蒲華,也是“海派”中的傑出畫家,其藝術主張和意趣追求與吳昌碩相近,同以氣勢取勝。他的寫梅作品《梅花圖》《梅石圖軸》《香雪海》等多用濕筆宿墨,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效果,透出一股清新的生機,並富有濃厚的文學情趣。

在我國的現當代畫家中,也有很多畫梅名家,如黃賓虹、潘天壽、關山月、劉海粟、李苦禪、李可染、朱屺瞻、陸儼少等,他們的梅畫各呈妙趣,不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