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梅時節話梅畫
文化時空
作者:胡開晨
“春為一歲首,梅占百花魁。”眼下正是賞梅時節。杭州靈峰240餘畝梅林中,梅花開得正鬧,有的含苞欲放,那些已經綻放的梅花笑盈盈地引領著春天的到來,吸引了眾多賞梅客。
賞梅時節話梅畫。在我國古代的花鳥畫中,畫梅的作品如同詠梅的詩詞一樣,異彩紛呈,美不勝收。畫梅的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也是名家輩出,不勝枚舉。他們潑墨添彩描繪“一樹獨先天下春”芳馨,刻畫梅花的神韻、品格,向來備受人們讚賞。
從隋唐五代到兩宋的不少畫家創作了各具特色的梅花佳作。如宋代的楊補之,最善畫梅,“其墨梅擅天下,身後寸紙千金”。故宮博物院所藏楊補之《四梅花圖》中第一枝梅花含苞待放;第二枝花開一半;第三枝花瓣全展;第四枝有的花瓣已離枝墜落,有的僅剩花蕊。四枝梅花寫出了梅花由含到放的全過程,每一過程都會引發觀賞者不同的情思。
元代的鄒複雷,琴書之餘以畫梅為樂。他的《春消息圖》畫古梅一株,老幹蒼勁,新枝秀拔,特別是梅梢新枝一筆畫成,表現初春時節梅花欣欣向榮的特質。此畫卷現藏美國弗利爾博物館,是一件流傳有序的墨梅名作孤本。
出身貧寒、童年放牛的王冕是元代末年以畫梅花聞名的畫家、詩人。他是浙江諸暨人,別號梅花屋主。王冕畫梅,尤愛畫“墨梅”。如《墨梅圖》,一枝含苞欲放的梅花,橫斜在畫幅中間,挺拔有力的枝幹有數尺之長;已開未開的梅花洋溢著一種蓬勃的生氣,顯得十分清新可愛。用淡墨點染花瓣,再用濃墨勾點蕊萼,顯得極為滋潤,合乎梅花的自然態勢。在畫法上,筆力挺秀,圈梅花時創造了一種“一筆兩頓挫”的方法。雖然不用顏色,隻用水墨,卻能把梅花的姿態表現得十分引人喜愛。畫的左上角有畫家自己的一首題詩:“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隻留清氣滿乾坤。”詩與畫相得益彰,反映了畫家借畫梅標榜清高孤潔的思想感情。
明代著名畫家陳洪綬也有許多以梅作題材的作品被多家博物館收藏,如《梅石圖》藏故宮博物院。《梅石圖》軸中老梅虯枝逸出,梅枝粗壯且曲折,綴以燦爛梅花,展示了老樹逢春梅猶盛的景象。
元代的“吳門四家”及其傳派畫家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等均有梅畫精品問世。唐寅的《墨梅》軸傳承宋元水墨畫的傳統,筆墨勁秀灑脫,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中國繪畫發展到清代,文人畫日益占據畫壇主流,風格爭豔鬥奇。清初的惲壽平、石濤、朱耷及“新安畫派”、“金陵八家”等多亦畫梅。清中期的“揚州八家”中以金農、汪士慎、羅聘畫梅最為出色。杭州畫家金農為“八怪”之首,在當時聲望很高。他兼善山水、人物、花鳥,尤工墨梅,所畫的梅花枝多花繁,生機勃發,往往以淡墨畫幹,濃墨寫枝,圈花點蕊,黑白分明,很少敷色,用筆簡約、古拙,清奇幽冷。他還參以古拙的金石筆意,形成質樸、蒼老的風格。《冰雪之交梅花冊》中的梅,枝幹盤曲,濃淡墨色交融,以拙樸線條圈花,濃墨點蕊,布局繁而不亂、疏而不散,每幅梅畫各具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