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三章:新版二戰(四)(2 / 2)

於是在隨後的英美蘇德黑蘭會議中,聯軍確定發動這次“霸王”行動,美國陸軍上將艾森豪威爾還被任命為歐洲遠征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抵達倫敦就任後,立即閱讀了摩根的登陸計劃,但是卻認為突擊正麵太過於狹窄,在最初攻擊中,缺乏足夠的突擊力量,就提出了他自己的修改意見,要求把登陸正麵擴大到80公裏,而第一梯隊由3個師增加到5個師,登陸灘頭也從2個增加到5個,空降兵從12個旅增加到13個師,這一意見得到聯軍最高司令部的支持。

“霸王”計劃大綱修改後,就是具體的作戰計劃,但是隨著計劃的改變,對登陸艦艇的需求也自然增加,為了確保擁有足夠的登陸艦艇,英美聯軍參謀委員會,決定將登陸日期推遲到6月初。

由於登陸日期的推遲,具體的計劃隻有開始修改,大的作戰計劃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跟何況還有協同的問題,所以英美聯軍各軍、各兵種,都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了不同要求和條件,比如陸軍就要求在漲潮的時候上陸,這樣可以減少部隊暴露在海灘上的時間,而海軍卻要求在低潮時上陸,以便盡量減少登陸艇遭到障礙物的破壞,但空軍卻要求要有月光,這樣便於空降部隊識別地麵目標,最後經過一次次論證和認真考慮,並且相對科學的擬定出符合各軍種的方案,英美聯軍決定在漲潮與低潮之間采取登陸。

但是由於登陸的五個灘頭,潮汐時間不盡相同,所以規定了五個不同的登陸時刻,有的則是安排在滿月的日子,這樣空降時間為淩晨一時,符合了上述條件的登陸。

這次登陸戰役的目的,是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的北部奪取一個戰略性登陸場,成功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最終目的就是擊敗德國,創造勝利的條件,如果按照計劃,戰役的企圖就是在諾曼底登陸後,立即奪取登陸場地,在登陸的第12天以後,就把登陸場擴展到寬100公裏,縱深100公裏。

在計劃中,登陸場的右翼空降有2個美國傘兵陸軍師,他們的作用是切斷德軍從瑟堡出發的增援,並協同登陸英國部隊奪取猶他灘頭,這樣在左翼空降的1個英國傘兵師,就可以奪取康恩運河的渡河點,然後首批8個加強營在諾曼底5個灘頭進行登陸,並且開始建立登陸場,英美聯軍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以後,後續的大部隊就可以上岸,右翼部隊先攻占瑟堡港口,左翼部隊向康恩河至聖羅一線地區發展。

並且主要任務是掩護右翼部隊的攻擊,第二階段才是向岡城、貝葉、伊濟尼、卡朗坦地區進發,第三階段為攻占布勒塔尼,向塞納河地區推進,最後直取法國巴黎,也就在艾森豪威爾召開英美遠征軍首次會議,並且在會議中,明確了登陸作戰的大綱領以後,李寧宇後續的一係列動作,徹底作廢了二戰中,這次最重要的軍事會議,因為遠東軍團也需要瑟堡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