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以後,石油又稱原油,這種深褐色粘稠的液體,漸漸成為了各國發展必不可少的物品,但隨後各國發現,幾乎百分之八十的原油產出,都被遠東集團率先控製住,所以他們隻能一方麵與遠東集團交好,一方麵開始四處尋找原油,但最終怎麼找也找不出來太多。
根據曆史資料的記載,最早鑽油的確實是偉大的中國人,最早的油井出現於4世紀,或者更早的時期,中國人剛開始使用固定在竹竿一端的鑽頭,開始鑽井,最後大約深度可達約一千米,獲得石油以後,就通過焚燒石油來蒸發鹽鹵製食用鹽,10世紀開始使用竹竿做管道,連接油井和鹽井。
而國外稱石油為 “黑金”、“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等,中國則是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等。
8世紀初期,新建巴格達的街道上,開始鋪有從當地附近的自然露天油礦中獲得的瀝青,9世紀阿塞拜疆巴庫的油田,用來生產輕石油,10世紀至13世紀,馬可波羅在巴庫油田開采數百船石油。
但是在今天,世界百分之九十的石油運輸,都有依靠遠東集團,各國想要獲得石油,也離不開遠東集團,雖然遠東集團從來沒有加過價格,但是隨著遠東集團整個石油產業的完善,以及運輸能力,已經成為了新能源的決策者。
所以在遠東集團開始製裁法西斯德國、意大利、小日本三國的時候,他們也積極行動起來了,因為在經濟危機的麵前,在強大的國家也經不住一遍又一遍的洗刷,這次經濟危機的現象可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和戰後有所不同。
其中當然也有共同點,比如國內的商品滯銷,商品利潤大幅度減少,最後導致工業生產急劇下降,國內的失業人口大量增加,企業因為開工不足開始大批倒閉,最後很多國家的生產力和產品,遭到嚴重的破壞和損失,隨後就是社會經濟陷入癱瘓、混亂,以及倒退狀態。
而生產下降和失業激增,是任何一次戰爭前後經濟危機的主要共同點,戰前與戰後不同之處,主要是在貨幣、金融方麵,一般在在戰前的危機中,通貨緊縮,物價下跌,銀根開始吃緊,利率就會上升,銀行最後因為擠兌大批量倒閉,而在戰後的危機中,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采取膨脹政策,以及一些其他原因,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危機期間都出現了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反常現象。
但主要表現依然還是商品大量過剩,銷售出現停滯,生產跟隨著大幅度下降,企業開工不足倒閉,失業工人的數量劇增,企業因為資金周轉不靈,加上銀根緊缺,利率的上升,各國的信用製度受到嚴重破壞,銀行最後隻能紛紛宣布破產。
致使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危機出現後,首先就是解決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出現兩大現象。
沒有了遠東集團的石油供應,法西斯德國和意大利也隻能求助歐洲其他國家,因為想要和遠東集團宣戰,他們目前還不夠實力,也還不敢這樣做,於是在遠東集團對德國、意大利、小日本進行封鎖以後的第三個月,英、法與德、意召開了一次慕尼黑會議,這次英、法兩國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後出賣了捷克斯洛伐克,簽訂了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給德國的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