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遠東東北野戰集團軍跨過鴨綠江之後,由彭德率領的第二軍團,開始向北一路推進,其中沙俄陸軍駐守的南滿部隊三個師約2萬人、關東守備部隊先後被消滅,而部署在遼東半島和旅順地區的約3萬人,被李寧宇指揮的遠東野戰軍在推進的過程中,步步蠶食,最後沙俄陸軍在遼寧地區的主力隻剩5萬人左右,主要集結於遼寧以北靠近長春地區。
此外,沙俄陸軍主要的兵力還在烏蘇裏和海參崴兩地,大約有33萬人已經集結待命,從沙俄國內腹地調來的增援部隊,也正在陸續從西伯利亞大鐵路運輸線上開到,每天大約1.5萬抵達黑龍江地區和海參崴。
不過在遠東與沙俄雙方爭奪製海權的一戰之後,沙俄就永久的失去了在遠東地區的掌控能力,就算在黑龍江地區,已經集結近62萬人,火炮362門,但是沒有強有力的防禦工事,最終還是在遠東鋼鐵戰車的麵前不堪一擊。
南北地區的兩線作戰,使得遠東陸軍後勤補給出現不足,特別是在南亞地區作戰的部隊,而東北地區就要好很多,所以在戰後,李寧宇提出了兩點看法,第一:是東北地區與朝鮮相隔較近,很多東北百姓對遠東集團的行事作風很了解,並且在處理義和團事件中,積累了很好的群眾基礎;第二:東北戰爭時期,遠東與沙俄的兵力基本上是一比一,而南亞戰爭由始至終都是一比四。
但也就是這樣,在南亞地區向法國殖民軍宣戰的遠東士兵,最後還是取得了勝利,其中主要有幾個優勢,第一:是法國殖民軍的各個部隊較為分散,單兵火力配置寬大,不集中在正麵抵抗;第二:指揮通信能力不足,不能有效的對遠東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第三:法國殖民軍的防禦工事,隻構築一道綿長的塹壕,幾乎不加任何偽裝;第四:預備隊的數量過大,並且與作戰部隊相隔較遠,大約10公裏以外,而法國殖民軍的火炮陣地采取完全暴露的形態存在。
就這樣,在整個南亞戰爭中,遠東迂回包抄,九天連續展開主動出擊,尋找法國殖民軍激戰,並且發揮炮火和突擊能力,向南亞地區法國殖民軍進攻,兵力上法國占有優勢,但是在火力上,遠東獨大!
遠東隱蔽的火炮陣地上,連續九天的不間斷發射,成功的壓製了法國的炮火,法國殖民軍一股股的被包圍、被殲滅,但是還是有多股法國成功的突圍,遠東陸軍的傷亡也十分慘重,而這隻是法國在南亞地區失利的開始,但是這也讓美英兩國同盟,徹底倒向遠東集團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