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倡議,1876年9月在布魯塞爾召開了國際地理會議,會議決定成立“國際勘察和開化中非協會”,各國設立分會,11月,比利時分會宣布成立,並籌集50萬法郎作為探險隊的費用,1879年利奧波德二世派遣斯坦利帶領一批殖民者,再次深入剛果河流域,他打著國際剛果協會金星藍旗,溯河而上,強迫當地酋長簽訂了近450個保護條約,建立了40個殖民據點。
與此同時,法國殖民者布拉柴從加蓬向剛果河流域推進,沿途強迫當地酋長簽訂保護條約,建立據點,占有了剛果河北岸大片土地,1880年,他在剛果河湖區(普爾)北岸建立了布拉柴維爾城,並搶先控製了剛果河出海口。
當斯坦利比布拉柴晚幾個月到達剛果河湖區南岸,與法國直接發生了衝突,斯坦利宣布法國布拉柴所訂條約無效,又迫使當地酋長訂立了類似的保護條約,1882年,占有安哥拉的葡萄牙也提出了對剛果河河口兩岸的領有,就這樣,比、法、葡展開了爭奪剛果河下遊的激烈鬥爭。
英、德、美也乘機參與剛果河流域的爭奪,1884年初,英葡簽訂條約,英國承認葡萄牙占有剛果河河口兩岸和南緯5度到8度的大西洋海岸,葡萄牙則同意英國享有同等貿易權利。
這個條約引起法國、比利時、德國和美國的強烈反對,為了反對英葡勾結,法國承認國際協會對剛果河口的領有權,美德也宣布支持國際協會反對英葡,他們認為,小國比利時占有剛果河口地區,有利於自己勢力的滲入,更可限製強大的對手英國在非洲進一步擴張,英國麵臨幾個大國的反對,陷於孤立,被迫讓步,於6月宣布英葡條約停止生效。
1884年在俾斯麥的主持下,舉行了柏林的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英、法、德、比、美、俄、葡等15個國家,會議簽署了包括36條的總議定書,柏林會議是一次赤裸裸地瓜分非洲的會議,是列強爭奪非洲的新起點。
柏林會議之後,根據有效占領的原則,列強對非洲人民進行殘暴的武力征服,根據領土占有必須通知各締約國的協議,簽訂了一係列雙邊協議,劃分了勢力範圍,英、法、德在西非進行了激烈的爭奪。
法國沿塞內加爾河向尼日爾河推進,先後占領了塞內加爾、幾內亞、上沃爾特、馬裏、達荷美和尼日爾,英國除繼續侵略黃金海岸外,加緊在尼日爾河中下遊擴張,把尼日利亞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和保護領。
德國於1884年宣布占領多哥和喀麥隆,就這樣,英、法、德三國在尼日爾河和乍得湖一帶到處發生了衝突,1893年締結的英德條約和1894年締結的法德條約劃分了喀麥隆的邊界,1897年協定劃分了多哥的邊界,1898年的英法協定,確定了雙方在尼日爾河流域的勢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