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喜羊羊與灰太狼”是2010年後出生的小孩的動漫代言作。那麼我可以說奧特曼是我們90後小孩的動漫代言作嗎?如果說,SHE是現在小孩喜愛的歌星,那麼我可以說周傑倫是90後追捧的小天王嗎?
好吧,我知道把周傑倫和奧特曼扯在一起是有那麼點不對勁,因為前者太現實了,後者太科幻了。不過,如果再把我跟他們扯在一起,那麼三者之間就存在聯係了。
那時候我極其厭惡那些在聚光燈下騷姿弄首的舞者及賣弄歌喉的歌手。唱歌誰不會?跳舞誰不會?沒學過跳舞的扭起來不見得比那些所謂的舞者差、沒進過音樂學院的也不見的唱得比所謂的歌手差。
那時候,流行樂壇一片死氣沉沉,一些網絡歌手因一首歌走紅之後,結果怎樣?紅極一時,隨後銷聲匿跡,網絡上再搜他的名字,首先映入眼中的隻是他的那首僥幸走紅的歌曲,要不是因為一首歌,可能他的名字早被人遺忘。
有些歌手,自己完全沒實力,作詞作曲都是別人,自己隻是拿著別人的成品在舞台上不知廉恥的唱,還做出那種假似深情的表情。可是,一首歌,作曲是一個人,作詞是一個人,唱又是一個人,這樣的音樂作品最後到聽眾耳裏,算是“四手”歌了,那樣的音樂真的有意義嗎?真的能扣人心弦嗎?即使作曲人傾盡情感創出的曲子,即使填詞人盡心填出自己的故事,可是,那些所謂的歌手能夠唱出作曲人的心情、哼出填詞人的故事嗎?
正是基於這種原因,我那時是不屑聽其他歌手唱的歌。第一個接觸的歌手是任賢齊,而且還是經過表姐接觸的,那時候任賢齊出道不是很久,記得某天夜晚,表姐心血來潮的說:秋哈寶(注:我的曾用名,何眉秋),我來教你唱一首任賢齊的歌吧?那首歌名好像叫《任逍遙》,後來表姐還陸續推薦我幾首任賢齊的歌,如:《天涯》、《浪花朵朵》等歌曲。不過,對這些歌也沒什麼好感,因為在我心裏,任賢齊也是屬於那種非實力派。
不過,好在表姐喜歡的歌手有很多,後來我也陸陸續續學過伍佰的《突然間的自我》、“周傑倫的《西廂》”。
為什麼我要在《西廂》打上引號,是因為當時這首歌是收錄在周傑倫的一張唱片裏。一直以為是周傑倫的歌,後來才知道是後起之秀,後弦的。那時候記得表姐買了周傑倫的唱片《十一月的肖邦》、《無與倫比》。第一次通過表姐接觸的一首周傑倫的歌曲是《我的地盤》,隨後我又接觸到當時很流行的《雙節棍》、《夜曲》、《發如雪》、《簡單愛》等歌曲,通過一些歌曲的接觸我發現,周傑倫幾乎大部分歌曲都是自己作曲的。
後來我發現,大都數MV的作詞上出現了方文山這個名字,當時我一直好奇方文山是誰,那時因為網絡在鄉村並不發達。所以沒有機會去百度。直到後來《青花瓷》的問世我才特意去搜索方文山到底是何方神聖,寫出的歌詞的意境竟是這般優美。然後才知道方文山是周傑倫的“禦用詞人”,兩人常在曲、詞上意境恰到好處的吻合。
在周傑倫的那些唱片裏我對某首歌、某個MV印象特別深,如:《發如雪》的歌詞:你發如雪,淒美了離別,我焚香感動了誰,邀明月,讓回憶皎潔……刻永世愛你的碑”。如《夜曲》MV中周傑倫一身黑色西裝紀念死去的愛情。這些歌詞、畫麵一直烙印在我腦海裏。現在,我也會時不時的去聽一聽那些歌,回看那些MV,從未覺得過時。
那時候聽音樂的工具可不像如今這麼高科技(多指鄉村)。那時聽歌要麼就用VCD碟片機播放唱片,要麼就是用便攜型磁帶機聽。不過,那時的便攜式磁帶機的主要功能是聽英語磁帶的。那時唱片不是很流行,最受歡迎的是磁帶,一盤磁帶最多五塊錢,而一碟正版唱片要十幾二十塊。所以,當時用磁帶聽歌更為普遍(多指鄉村)。
長期以久,抽屜裏珍藏的磁帶越來越多,也不僅僅局限於周傑倫的,有劉若英、謝霆鋒、鄭源、林俊傑等歌手的。後來,聽著聽著也漸漸習慣了那些非實力派的歌手了。可能伴隨著年齡的增長,看透了那些娛樂圈的無能,耳朵自然而然也就變得寬容了。後來,周傑倫的每張專輯我都會隨著表姐一起追捧,當然追捧方式是購買磁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