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利瑪竇之後,高傑麵前這位湯若望,便是最為有名的神聖羅馬帝國的耶穌會傳教士了。
湯若望,祖籍德國科隆,今年正好三十歲。他出生在當地有名的白爾家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小時候就讀於耶穌會所創辦的著名的三王冕中學,1607年,科隆城內流行瘟疫,三王冕中學被迫停辦。十六歲的湯若望被當地耶穌會教區推薦到羅馬德意誌學院學習。1610年,他學完了哲學、古典文學、數理天文學等全部課程,特別在數學和天文學方麵,顯示出他具有很大潛力和才華。1611年10月,湯若望加入了耶穌會,宣誓終生安貧、貞潔、服從。隨後,搬到了羅馬耶穌的聖·安德烈奧修道院,當一名見習修士,接受嚴格的修士訓練。並加入了靈采研究院,探索著不斷發展著的新科學,尤其是天文學和數學。湯若望經常到聖·安德烈奧修道院圖書館查閱材料,而資料中記載的早期傳教士在東方在中國所建立的豐功偉績,讓他激動不已。他欽佩利瑪竇在中國采取的適應中國文化習俗的,所謂“合儒”的傳教策略,竭力把天主教義與中國的儒家文化相結合。當他聽說利瑪竇神父以其數學天文學的智慧,驚倒了中國人,並且受到皇帝的優禮和敬重,為上帝的教會開拓了新的、非常大的信仰領域時,他為西方的數理天文這在中國獲得這樣的價值而欣喜若狂。
1613年10月,他進入了羅馬學院。開始了為期四年的神學和數學研究。羅馬學院是羅耀拉於1551年創辦的,雖說是一所"基督精神的神學院",該學院的課程設置除宗教內容外,還有數學、天文學、地理學、機械力學、化學等科目。1617年,他以最優秀的成績完成了在羅馬學院的學業,晉升為神父。1618年4月16日,在金尼閣的帶領下,湯若望、鄧玉函、羅雅穀等22名傳教士,以葡萄牙政府的名義派遣,從裏斯本啟航東渡。
1619年7月15日,湯若望和他的教友們抵達了澳門,被安置在聖·保祿學院裏。傳教士們一踏上中國土地,便開始精心研習中國語言文化,甚至以掌握北京官話為目標。這些西方修士入鄉隨俗,脫下僧袍,換上儒服,住進中式房屋,並潛心研究中國經史和倫理,尋找其中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點。在同朝野名流交往的過程中,這些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又熟讀漢文典籍的西方傳教士,自然贏得了中國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從而達到其傳播信仰的目的,這就是利瑪竇開創的"合儒超儒"的傳教策略。
然而,自從在利瑪竇去世之後,有些狂熱的傳教士們,認為利瑪竇過於遷就中國人,影響了天主教的“純正性”,發展教徒速度太慢,便開始改變利氏的傳教路線,采取激進式的傳教方式,堅決排斥儒家思想,嚴禁中國教民祭天、祭祖、拜孔子,激起了社會人士的反感與懷疑,釀成“南京教案”,傳教士們被驅逐,在中國內地幾乎無立足之地。湯若望等傳教士很長一段時間隻能滯留於澳門,無法踏足登上大明內陸的土地,更不用說北上京城了。
直到去年,也就是天啟二年(1622年),天啟帝采納兵部上書的滿洲努爾哈赤勇兵悍將非“火器戰車不可禦之”的諫言,派人去到澳門向葡萄牙人購買火炮。從而讓滯留澳門的傳教士們以軍事專家的身份,得以隨炮而行,進入內地。
登陸大明內陸後,湯若望便換上了大明儒生服飾,把的德文姓名“亞當”改為發音相近的“湯”,“約翰”改為“若望”,正式取名湯若望,而其字“道未”出典於《孟子》的“望道而未見之”。不久,他便帶著幾個修士和護衛騎士,啟程北上。
今日,是他們到達北京城的第一天,在客棧裏安頓下來後,他們便前來附近這個小酒館就餐,正好和高傑等遇上了。
高傑是學考古出生的,自然對湯若望這個大名人了如指掌,稍稍驚愕了一下後,便恢複常態,熱情道:“原來是湯若望湯大哥,幸會幸會!”
湯若望也客氣了一番,指著那紅發的高大洋人介紹道:“這位乃是我們教會騎士穆勒大人!”
高傑又向穆勒抱拳,誰知那穆勒視若未見,仍舊死死盯著姬龍峰,怒氣不減。
姬龍峰是個好鬥的家夥,見狀也來勁了,大聲道:“兀那紅毛大個子,你鼓著眼睛做什麼,是不是想和俺打上一架啊?!”
高傑製止不及,知道事端又被挑了起來,心裏苦笑,暗罵姬龍峰這小子真是猴子派來的惹事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