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舌戰名儒(2 / 2)

當然,東林人是團結的,即便高傑說得再有理,也不會有人真的出言讚同附和。可現場一片沉寂,已經足夠說明了一切。

自古以來,所謂士子文士、達官貴人多來自於富裕高貴的家族,哪裏會真正理解下層百姓的需求。但製定國策和方針的,偏偏又正是這班後世所謂的專家,所以他們的理論腔調多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般的存在,也就是烏托邦,付諸實踐時,才發現嚴重地脫離了現實,毛用都沒有。

立場不同,觀點也會不一致。執政的黨派不同,所實施的方針政策亦會偏差甚大。

理論聯係實際,這是後世偉人提出的重要觀點,又豈是古代這幫老古董能領悟的!

朱由檢眨巴著大大的眼睛,直勾勾望著全無所謂的高傑,滿臉迷茫。他是個聰明睿智的孩子,也是個勤奮好學的學生,對於名滿天下的東林朝士,充滿了敬仰和膜拜之情,所以才邀請葉向高等在他居住的慈慶宮舉辦半月會談,想學到更多的知識,領悟更多的道理,接觸更多的思想。對於這些名士的觀點,他從來沒有產生過半點質疑,有的隻是欽佩和仰慕。然而,來自鄉野,連私塾都未讀過的高傑哥哥,卻偏偏敢於對權威發起挑戰,令朱由檢震驚之餘,心中亦有了一絲敬佩之意。

高傑以為自己這番異教徒般的發言,必定會引來鋪天蓋地的討伐聲,然而,出乎他的意料,等了半天,最終等來的卻是冷場的尷尬。而且,對方辯友孫慎行同學此刻已緩緩坐下,眉頭緊鎖,陷入低頭沉思中。

高傑暗叫慚愧,其實,對於孫慎行、葉向高等名士,他以前一直是充滿尊敬的。若不是大家立場不同,加之孫慎行苦苦相逼,高傑斷不會如此無禮。要知道,確立一個理論,是十分不易的,但是要找出這個理論的漏洞,卻有並不難。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理論是放之四海皆準的,都是有時間、地點、國家等條件限製的。高傑不過是劍走偏鋒,投機取巧罷了。

慈慶宮大殿一片寂靜,與會的眾名士各有所思,皆默然不語,令侍立四周的內侍宮女們麵麵相覷,不知到底發生了什麼。

正當此時,在一聲叫好後,緊接著一陣掌聲傳來,打破了當前尷尬的氣氛。

高傑訝異之下,和眾人一起循聲望去,隻見大殿外含笑走進一人,頭戴翼善冠,身著黃色四團龍雲紋紬交領夾龍袍,身體勻稱,鼻直口方,正是當今天子,天啟帝朱由校。

明代皇帝的服裝是根據不同場合而搭配的,並非後世有些電視劇電影中常見的那樣一成不變。

冕服,傳自周朝,主要由冕冠、玄衣、纁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構成;是古代帝王舉行重大儀式所服用的禮服。罩甲,是明朝的皇帝打獵的時候穿的,帽子是具有明顯元代蒙古特色的,又叫韃帽,裏麵還有一件戎裝,即曳撒;袞服,準確的說應該叫做“十二團龍盤領袞服”,帽子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烏紗帽”,上有二龍戲珠,鑲寶玉,金收邊;通天冠服,洪武年間定的,凡是郊廟、省牲,皇太子諸王婚、醮戒,都穿這種服裝,由絳紗袍、白紗內單,皂領褾襈裾、絳紗蔽膝、白假帶、方心曲領、白襪,赤舄組成,其革帶、佩綬,與袞服同。另外還有燕弁服、皮弁服、以及皇帝親征時所穿的武弁服等等。

今日天啟帝穿著的乃是常服的一種,輕便隨意,卻又不失王者之氣。

今日,天啟帝朱由校並未如往常一般,早早去到自己的木工房裏,而是隻帶了魏忠賢和幾個隨身親衛,徑直到達了慈慶宮。朱由檢召集東林朝士舉辦的半月論談時間雖然不久,但天啟帝已經早有耳聞,今日心血來潮,他突然想聽聽這些朝中重臣在朝堂之下會有些什麼樣不同的論調,便移步來到了弟弟的住所。

因為想聽到往日朝堂上聽不到的東西,天啟帝製止了要去通報的慈慶宮守衛,隻帶著魏忠賢,輕手輕腳到了殿外,玩了一出竊聽。

朱由校和朱由檢不同,因為種種原因,小時候耽誤了讀書識字,根本談不上什麼文采,孫慎行的言論他聽到了,開始也如同高傑一般似懂非懂,頗覺乏味。但高傑此後的發言卻通俗易懂,而且,辯論敘述中視角和立足點新穎獨特,讓朱由校聽得眼前一亮,頗有共鳴,忍不住失聲叫好,醒覺後隻好將錯就錯,拍著掌步入了大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