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半月論談(2 / 2)

可是,麵對高傑這個年方十六、七歲,似是有口無心、口無遮攔的鄉野少年,身居高位的趙南星又不能自降身份,出言駁斥,隻好咬牙隱忍,暗生悶氣。

汪文言站在高傑身旁,從側麵饒有興趣地打量著裝傻充愣的高傑,嘴角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眼光中頗有深意。

朱由檢小孩心境,聞聲發出咯咯大笑,舉起小拳頭在高傑身上擂了一拳道:“傑哥哥,這哪會一樣,嗬嗬!”

其他如葉向高、孫慎行等雖沒有趙南星那般氣結,但被高傑這麼一通胡說,頓時對今日的這次聚會意興闌珊起來。要知道,他們為了參加這半月論談,為了在聚會上、在各位名士和信王麵前作出精彩演講、出盡風頭,事前可是認真備了課的,誰知高傑狗嘴吐不出象牙,在他眼中竟然成為了村婦閑聊,無不感到深受打擊,心生挫敗之感。

楊漣耿直,當下大聲道:“忠勇侯此言差矣,在座皆是曾寒窗苦讀、學識淵博之名士,所思所言,盡是關乎我朝興衰、關乎民眾生計的大事,豈可於村婦粗言穢語相提並論!”

高傑驚訝地“哦!”了一聲,連忙躬身致歉道:“小子沒讀過書、見識少,所謂大事隻有溫飽安定,卻哪及得上諸位大人想得那麼遠那麼多,慚愧啊慚愧!大人不計小人過,諸位國士朝士,便當小子適才所說就是個屁,聞過就忘記了吧,千萬不要怪罪!”

高傑道了歉,眾名士本該心中舒坦些,但不知怎的,他們不但沒有感到舒坦,每每想到高傑那句“適才所說就是個屁,聞過就忘記吧”,不禁內心翻湧,直犯惡心。

朱由檢年紀小,不明其中深意,隻覺高傑的話有趣的緊,又嗬嗬笑了會,方才招呼眾人坐下,讓內侍們奉上水果點心。

被高傑這麼一鬧騰,聚會的氣氛頓時有些冷場,過了半晌,吏部尚書孫慎行打起精神,起身言道:“蒙信王殿下相召,我等齊聚一堂,品美食,暢所言,實乃大快之事。今日,某有一言,權當拋磚引玉,請諸位大人指教!”

眾人也精神一振,重新調整狀態,注視孫慎行,開始凝神細聽他的演講。

孫慎行,今年五十七歲,字聞斯,號淇澳。江蘇武進人。明朝開國功臣燕山忠湣侯、全寧侯之後。外祖父是明代著名文學家、軍事學家唐順之。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朱之蕃榜進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編修。累官至禮部侍郎。韓敬科場事發,孫慎行主張罷黜韓敬,遭到韓敬同黨的攻擊。辭官。熹宗繼位,東林黨複興,天啟帝召回孫慎行,拜為禮部尚書。

孫慎行學問極深,尤其對於人性道義的研究頗有心得,威名於天下士子,故此在東林人重歸朝堂後,占得吏部尚書高位。

他長身而立,意氣風發,舉目環顧一圈後,方才娓娓而道:“人心道心,非有兩項心也。人之為人者,心;心之為心者,道。人心之中,隻有這一些理義之道心,非道心之外,別有一種形氣之人心也。。。”

一段長篇大論足足說了有盞茶功夫方才作罷,引來眾人一片掌聲與讚譽。

高傑聽得稀裏糊塗,似懂非懂。他雖是考古學本科生畢業,對古文研究頗有些心得,但那也僅限於寫於書本上的文字研究,一字一句進行翻譯,方才能夠明白其中深意。像孫慎行這般口述之言,速度極快,加之他的語音還帶有江蘇口音,哪裏能夠完全明白。見眾人擊節叫好,高傑無奈,也隻好濫竽充數,跟著吆喝了幾聲了事。

孫慎行自認立身持正,凡是循規蹈矩,有條有理,對不合規矩、罔顧法規之行素來痛恨。高傑封侯之時,在朝堂之上持反對意見的一眾大臣中,就有他一個。山野之人,憑借帝王之恩寵而躋身貴族行列,自然會遭到所有老牌貴族豪閥的發對的。所以,今日驟見高傑出現在半月論談上,孫慎行哪肯放過這個機會,見這個不學無術的小子裝模作樣吆喝叫好,心裏頓時有了計較。

隻見他俯身端起酒杯,對著高傑的方位遙舉言道:“忠勇侯年少俊傑,入京數日,便立身朝堂之上,想來定有過人之處。適才老夫所言,乃今日所思,思慮未必周全,其中當有疏漏之處,如忠勇侯不棄,敬請點評一二如何?”

高傑聞言一愣,暗道:“你個老家夥,明明知道我沒讀過書,偏要拿這些八股文章來為難我,看來是真心不待見我啊!怎麼辦??我聽都沒聽得太懂,別說點評一二了,便是點評個零點一零點二也無從下手啊!”

朱由檢和高傑親近,安排座次時,讓他和自己坐在了同一張幾案後。無奈之下,高傑厚著臉皮轉頭對朱由檢道:“由檢,這位孫大人剛才說了半天,我卻隻顧著埋頭對付麵前的冬棗了,根本沒聽到他說了些什麼!你且跟我講講,孫大人這麼長一段話的中心思想,最好簡短點,我這人有個壞毛病,聽到長篇大論,容易走神,甚至是打瞌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