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五尺長劍(1 / 2)

眼見駱思恭手中的彎刀對著咽喉而來,自己的身體卻因為失去平衡,收勢不住,李永芳大駭之下,右手鬆手丟下了視若至寶的蟬翼繡春刀,同時左手從腰間迅捷無比地拔出一把五尺長劍,腰腹發力,身體翻轉向上,雙手握緊長長的劍柄,全力對著彎刀擊去。

駱思恭心存手刃李永芳之念,這一刀既快且狠,幾乎動用了八成功力,眼見就要競功,卻沒想到這李永芳不知在何時何地又學了長劍之法,而且此劍法走的路數和他的蟬翼刀完全不同,劍勢凶悍,霸道無比。駱思恭武功高絕,雖頗為驚異,但刀勢未停,冷喝一聲,重重斬在了李永芳的長劍之上。

“嘡”的一聲巨響,刀劍相交,李永芳被這一擊直接震得仰天躺到在地,口中鮮血噴出,手臂發麻,手中長劍悲鳴不止,瑟瑟抖動,再也無力舉起抵抗。

駱思恭眼中精光閃爍,心中暗自納悶,這李永芳情急之下使出的這招長劍式,招式精妙,運力奇特,既有劍法的淩厲,又蘊含著長刀的霸氣,實乃世間不可多見的一門頂級武學,若不是他修煉時間不夠,自己這一刀還真不一定能將其重創。

駱思恭感到驚訝,躲在遠處和高傑一起觀望的宗擎尊者的心裏則是萬分的激動,呼吸都忍不住急促起來,呼出的氣息將上唇的白須都吹得飄動起來。

宗擎尊者的異狀,高傑自然看在眼中。

宗擎尊者出身於武林聖地少林寺,曾是寺中武僧,嘉靖四十年(1562年),當時武林的一代宗師俞大猷奉命南征,因經常聽說“河南嵩山少林寺有神傳擊劍之技”,故途經河南時特別造訪少林寺。“擊劍之技”就是指棍術。當時,寺僧自以為寺傳棍術源遠流長,手段非凡,組織一千多人為俞大猷展示了寺傳棍術。俞大猷發現,少林寺僧的棍術在長期的心傳口授過程中“已失古人真訣”,並把自己的看法告訴了當時的主持小山上人。小山相信他的話,表示要接受指教。俞大猷對小山道,學習棍術必須掌握“總訣”,也就是剛柔、陰陽、攻守、動靜、審勢、功力、手足等動作的運用。而這些真訣,非經數年之苦練,是不能領會的。為此,小山上人即選擇兩名年輕、悟性不凡的武僧,一個是宗擎,另一個叫普從,隨俞大猷南征,同時學習棍術。宗擎、普從二僧隨軍南征過期間,俞大猷命他們“出入營陣之間”受到實戰的考驗,同時傳授教給少林真功和自創的《劍經》,“時授以陰陽變化真訣,複教以智慧、覺照之戒。”三年以後,宗擎和普從掌握了棍術的真諦,便請求回少林寺。臨行時,俞大猷要求他們“以所授之教轉授寺眾,以永其傳”,讓真正的棍術永久地傳承下去。二人歸寺後,將所學真訣盡皆留於寺中,使得少林武功得以再次登峰造極。普從歸寺後不久便因故去世,宗擎一邊傳授寺僧棍法武學,一邊勤修苦練,武功大為精進,幾年後再遇俞大猷,得到他的稱讚,並為宗擎親自賦詩一首,以示鼓勵。而那以後,宗擎尊者便成為了少林一脈最著名的武學大師。

在高傑心目中,宗擎尊者和駱思恭一般,都是當世的頂尖高手,這李永芳的武功雖然不凡,當不該讓他如此激動失色的。

正納悶間,就聽駱思恭又是一聲低喝,彎刀複舉而落,毫不猶豫地對著倒地待斃的李永芳斬了下去。

李永芳此刻手足無力,筋脈不暢,哪還有半點抵抗之力,他心如死灰,卻毫不畏懼地直盯著駱思恭那決然的目光,慨然赴死。

望著李永芳那倔強不屈的眼神,駱思恭心裏頓時一軟,腦海中不由得想起了以前指點他的畫麵,手中彎刀斬落之勢稍緩。就在此時,隆興酒樓旁的一個民宅中,一道黑影衝出,如旋風般欺到了駱思恭的身後,一把也是五尺長的長柄寶劍全力斬下,劍鋒劈裂了空氣,發出刺耳的尖嘯聲,一劍之威,讓人有種所向披靡的駭人感覺。

這一劍,其劍勢、發力都和李永芳之前那一劍相似,但威力卻大了數倍,很顯然,此人的武功已臻化境。

駱思恭剛才刀勢稍滯,卻錯過了殺李永芳的最好時機,此刻他的刀鋒雖已照亮了李永芳脖頸的血管,但那神秘人的長劍的劍氣也已經侵襲到他的背心。駱思恭心中暗歎,莫非這李永芳今日命不該絕嗎?!隨即收刀反撩而上,將那長劍的悍然一擊格擋開去。

兩人刀劍撞擊,在巨響中那人微微後退一步,隨即又揉身而上,雙手緊握長劍,一聲爆喝,對著駱思恭再次斜劈而下。在中原武林中,傳統劍術多以刺、撩、削等技法為主,如這般落力劈斬的甚是少見,這人的所使的劍招,更像是刀式,隻是刀僅單麵開鋒,而這長劍卻是雙麵有刃,即可力斬,還能回撩傷敵,變化更多。而且,他手中的五尺長劍除了比一般劍長度增加了約三分之一之外,其劍脊劍身都厚重了不少,也隻有如此鍛造的長劍,方能承受得其這般大力劈砍的劍法了。

而在這個神秘人出現後,宗擎尊者顯得比之前還要激動,渾身都開始輕輕顫抖起來。

駱思恭定睛瞧了那人一眼,見他年約六十來歲,五短身材,身著普通的藍色布袍,盯著金錢鼠尾的發型,看長相也是一位漢人。因為個子矮小,手中又拿著一把和他身高差不多的長劍,看上去頗有些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