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真實的天啟帝(2 / 3)

天啟帝點點頭道:“駱愛卿乃我三朝元老,忠心耿耿,立下奇功無數,朕是一清二楚的。朕即位不過兩年,加之年幼,朝中很多事情尚需駱愛卿多多幫襯指點,望多費心!”

駱思恭聞言,不知天啟帝此話何意,不敢輕易回答,禁不住向侍立一旁的魏忠賢瞄了一眼。

魏忠賢連忙笑道:“聖上之意,乃是指如若再發生昨日朝堂之上君臣對立之局麵時,駱大人仍能堅定地支持聖上,以正君威!”

駱思恭頓時跪倒在地,叩首道:“微臣不通朝政,隻知效忠陛下,如有屑小膽敢冒犯龍威,自會挺身而出,請聖上放心!”

朱由校滿意地點點頭,趕緊讓駱思恭起來說話。

高傑聽到這,連茶也顧不得喝了,怔怔望著朱由校,似乎想要重新認識這個所謂的“木工皇帝”。

朱由校停頓了片刻,接著道:“愛卿,朕正在擬定一個稅製革新的計劃,想要聽聽你的意見!”

駱思恭鄭重說道:“陛下請明示,微臣雖是武人,不通政務,但也必定會竭盡所能,為聖上分憂!”

天啟帝欣慰道:“朕早就知道,沒有看錯人。這樣吧,魏大大,你便將這個計劃的內容粗略跟駱愛卿說說,朕剛才和小傑聊得投機,口幹舌燥,先多喝幾口茶!”

魏忠賢領旨,想了想,便將天啟帝正在暗中準備進行的一個稅改計劃簡單道了出來。

高傑也支著耳朵認真地聽著,逐漸對如今的大明國庫情況和稅製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明朝在建國的時候,是以農業占據絕對統治地位的一個經濟體。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後的稅收製度就是完全圍繞農業來製定的,國家的各項開支幾乎都有農民來負擔。那個時候土地的分配比較公平,經過戰爭以後,人口也比較稀少,願意種地的人基本都能找到塊土地耕種。所以國家的稅後就以人頭稅為主,有多少人交多少稅,征收成本低。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兩個趨勢,一個是土地兼並,皇室貴族和大地主手裏的土地越來越多,失去土地的農民也越來越多,這個時候再按照人頭收稅,就嚴重不公平了,很多失地農民就變成流民,不在戶口登記本上,也就不交稅了,同時大地主還是按照人頭交稅,這樣國家的稅收就嚴重減少了;第二是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大力發展,江南以及東南沿海地區的貿易商業變得非常繁榮,巨賈越來越多,商人手裏非常有錢,但是明朝的財政體製裏麵是沒有商稅的,或者說基本不怎麼征收。結果就是大量富可敵國的商人基本不交稅,而貧窮的農民必須承擔國家的主要稅負。

國庫入不敷出的現象讓帝王們意識到必須對稅製進行改革,於是前有張居正搞的“一條鞭法”,即重新丈量全國的土地,按照占有的土地數量來收稅,把各項農業稅都落到土地上,國庫頓時便充盈起來,可等張居正一死,這個項改革就被大地主聯合朝中貴族官員上書抗議後廢止了,稅收看著看著又急劇減少。後來萬曆帝即位,開始向全國各地派太監去對各種商業活動征稅,新開一個商業稅的稅源,大明國庫再次充足起來。

可是,大地主和富商們自然不會俯首,在朝廷裏麵扶植利益代言人,用兩個理由來反對稅製改革:第一個是要“藏富於民”,國家不應該與民爭利,因為國家所有的財富理論上都是皇帝的,你皇帝征收起來跟放在民間有什麼區別?征收起來就是皇帝生活腐化,而放在民間就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第二個就是要遵守“祖製”,不能違背開國的時候明太祖、明成祖這些祖宗們製定的隻向農民征稅的製度。而他們扶植的利益代言人正是東林黨的讀書人。東林黨人多出生於大富大貴之家,有的家有良田千頃,有的家裏是富甲一方的巨賈,這些稅製改革直接侵犯到了他們的自身利益,於是他們用這兩條為理論基礎,對抗中央政府征稅,其具體的方法主要是兩個,一個是大力宣傳征稅的太監貪汙腐敗,不如以東林黨為代表的士大夫集團那麼清正廉潔奉公守法;第二是大力宣傳開征商稅搞得民不聊生,增加了人民負擔。不能不佩服的是,這些所謂的讀書人能量實在是巨大,他們不但能說會道,還掌握了宣傳和言論的工具,讓萬曆帝的商業稅最後也征收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