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了龐記商號的開業,高傑也沒能閑下來。
雖然說商號的經營全盤交給了龐維風負責,他不用太操心,但是做生意可不光是買賣貨物,還有好些渠道、關係需要梳理。原先的龐家商行隻能算是個中型的公司,鋪麵隻有四五家,涉及的行當也比較少。如今接手了蒲州十大商行之一的王記,實力一下子增長了約四十多倍,這對龐維風的管理能力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高傑上京的事也就隻好耽擱下來,無論如何也要先幫龐維風把事情理順了,相當甩手掌櫃也得等商號走上了正常軌道不是。
在開業那天的宴席上,像古上洪等十大商行的人全都到場了,龐維風在高傑的授意下,主動聲明將以前的過節一筆勾銷,著實讓他們喜出望外,感激不已,一個個都主動示好,願意和龐記商號通力合作。
他們心裏都清楚,這個龐記商號裏隻怕高傑也占有股份,這個小祖宗的後台可是錦衣衛指揮使大人,萬萬得罪不起,如今人家能對以前的恩怨既往不咎,已是非常大度了,沒有人敢再生出什麼壞心眼。
而戚美月的牙行和龐記商號的合作,因為高傑認了姐姐的緣故,自然水到渠成,這一下不但解決了大宗買賣的銷售渠道,甚至在些稀罕貨的進貨渠道上戚美月也幫了很多忙。
越是緊俏的物資越賺錢,這點高傑很清楚,那麼官鹽的生意自然不能不做。以前王家有一些官鹽的資源,隻是因為背景不夠深厚,所以能控製的數量很是有限。
高傑接手後,立刻決定擴大官鹽的生意,趁著駱思恭在,讓他幫忙去多弄些鹽引。
鹽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從人類自身的生存,還是從社會的進步與現代文明 的發展上說,鹽都在其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是一個食鹽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鹽業收入豐厚,曆來是國家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春秋時期管仲推行“管山海”,出現中國最早的鹽專賣之後,曆朝曆代,無不爭相沿襲,相繼出現了漢代的鹽鐵官營、唐代的榷鹽法、宋代的折中法等各種專賣製度。
明朝也不例外,《明史·食貨誌·鹽法》在第一句就說到“煮海之利,曆代皆官領之。太祖初起,即立鹽法,置局設官,令商人販鬻,二十取一,以資軍餉”。是說明太祖朱元璋剛建立西吳政權時就訂立鹽法,設置鹽官,收取鹽稅。明朝建立後,鹽的管理係統更加完善。明朝在全國主要產鹽區設置了六個都轉運鹽使司,七個鹽課提舉司,都轉運鹽使司下又設立了數目不等的分司,負責管理鹽場的具體事務。足見明朝對鹽利的重視。
所以沒有官府開出的鹽引,是沒有辦法成為鹽商的。如今,有駱思恭做後台,這些都不是問題了,貨源大大的有,他們現在要操心的是有沒有足夠多的運輸能力,這個問題,高傑就沒去操心了,直接丟給了龐維風讓他去想辦法組建自己的商隊,實在忙不過來再去雇傭商隊幫忙運輸。
除了商鋪,高傑現在還有好些大型的作坊,比如他在開業宴會上擺出的沙發,便是自己的家具作坊定製的,其他如紡織作坊、陶瓷作坊、五金作坊等等,都需要操心動腦筋,還好在接手王家這些產業的時候,高傑他們順帶將這些作坊的人和物統統接收了過來,對那些打工的人來講,有人發工錢就好,誰是老板並不重要。
而在蒲州城郊區,還有幾百畝良田,高傑在視察了之後,突然想到了明朝覆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自然災害頻發,導致餓殍遍地,流民處處,所以農民們實在活不下去了,紛紛揭竿而起。
高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也沒想過要去拯救這個中國,隻是想盡些心力,讓蒲州的百姓們在饑荒到來的時候,更多的活下來。
他想到了土豆、番薯和玉米,好像這三樣作物在這個時候已經從外國傳入了大明,隻是知道的人不多,還沒有廣泛地開始種植。
由於馬鈴薯、番薯、玉米非常適合在原來糧食產量極低,隻能生長蓧麥的高寒地區生長,所以在北方這些糧食產量不高的地方是很好的糧食替代品。這些從美洲傳入的高產作物如果能夠得到推廣,將成為貧苦階層的主要食品,不但能幫助人們對抗天災,還能對維持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重要作用。
為此,高傑專門去找了自己的便宜姐姐戚美月一趟,讓她幫忙看哪裏能找到這三樣東西。戚美月不愧是做中介的,甚是神通廣大,很快就有了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