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縣處於陝西的邊緣,進入山西不過一百多裏地,天色還早,高傑他們便馳入了山西境內。
相比陝西,山西是個比較富饒的省份,不僅地產豐富,而且山西人頭腦精明、吃苦耐勞,商賈之人多如牛毛,晉商在全國的商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大明初年,為了鞏固統治,安定民心,朱元璋和朱棣對戶籍製度管理嚴苛。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戶籍製度。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立。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令在全國範圍內普查人口。洪武十四年推行裏甲製度,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裏。在此基礎上,對全國人口按所從事職業,主要分為民、軍、匠三類,進行造冊登記。以戶為單位,每戶詳列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等,逐一登記在冊。因送給戶部的一冊,封麵用黃紙,故稱黃冊。按規定,黃冊10年一造,每冊一式4份,分別上報中央戶部及省、府、縣有關機構。
軍籍、民籍和匠籍的底層百姓,不能隨意遠行,即使回鄉探親也必須要有官府開具的“路引”,注明來往之地和緣由,否則按流民處理,實行抓捕。
而到了這大明末期,明初所定十年一造版籍的製度,盡管在中後期仍然在執行,但往往流於形式,最終導致社會流動的加速,以及戶籍人口的不實。
所以高傑和於弘誌從陝西到了山西,也沒見到有人進行盤查,一路暢通。而且淨空師太也交代了,即使遇上官府盤查,隻要送上點錢財,自會天高任鳥飛。
三日後,兩人便來到了山西的蒲州。
蒲州古稱蒲阪,扼蒲津關口,當秦晉要道,是古河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蒲州在現代叫永濟縣,地處華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連接處的山西省西南端,是晉、秦、豫“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西臨黃河與陝西省大荔縣、合陽縣隔河相望,南依中條山與芮城縣接壤,東鄰運城市,北接臨猗縣。
蒲州人文薈萃,唐多文士,宋多畫家,明多官員,清多藝人;境內有五老峰之奇,王官穀之幽,唐開元鐵牛,鸛雀樓等。
高傑所知道的蒲州,還是來源於王之渙《登鸛雀樓》。北上京師,蒲州乃必經之路。
見天色已晚,高傑和於弘誌便找了一家城中看起來很不錯的“進財客棧”落腳。
因為山西商賈眾多,大多數的客棧飯莊的名字都會帶有“財”啊“寶”啊啥的。進財客棧名字雖然俗氣,但檔次卻著實不低,價格當然也是不菲。隻是高傑打劫艾少爺一夥得來的銀子不少,出手很是大方。
他又在客棧對麵的“多寶酒樓”點了幾樣好菜,兩人好好補充下體力。於弘誌見到吃的,前幾天還有些不恥高傑打劫行徑的心思早不知哪去了,吃得滿臉油光。
矮小精瘦的小二見到這二位雖然穿著普通,出手卻是闊綽,招呼得更是殷勤,他給高傑和於弘誌泡上茶水,努力推銷道:“兩位客官看來不是本地人,要不要嚐嚐咱山西的名釀桑落酒呢?!”
淨空師太早就嚴令高傑和於弘誌在路上不準飲酒,以免誤事,高傑本也並不善飲酒,這三天滴酒未沾。今天他見於弘誌聽到桑落酒的名字,放緩了搶菜的節奏,有意無意地偷瞧著自己,心裏頓時感到好笑,於弘誌平日裏的酒量可是和陳大可有得一比,如今忍了三天著實不易,高傑心一軟,也想嚐嚐這山西的名釀到底如何,便點頭讓小二來上一壺。
桑落酒是中國傳統的曆史名酒,產於蒲州。據文獻記載:“北魏,河東郡多流離,謂之徙民。民有姓劉名白墮者,宿擅工釀,采挹河流,釀成芳酎,懸食同枯枝之年,排幹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最佳酌矣”。
一壺酒上桌,高傑隻喝的一小杯,壺底就幹了,全被於弘誌瞬間灌入腹中,然後又眼巴巴瞧著高傑。
高傑前世喝一小杯這桑落酒就夠了,再多便隻能躺倒,但如今他身負絕世武功,身體機能比前世何止好了百倍,一杯酒下肚,隻覺香氣撲鼻,全身舒坦,一點醉酒的反應都沒有,再加上被於弘誌饑渴的大眼瞪著,他便大喊一聲道:“小二,再來一壺!”
於是,這“小二,再來一壺!”不知道被高傑重複了多少遍,反正最後連殷勤的小二都有點耐不住了,抱著一大壇酒過來,可憐兮兮地道:“小客官,公子爺,您看能不能一次來一壇呢?!”
還沒等高傑答話,於弘誌兩眼放光,一把將酒壇子搶了過去,嘴裏大喊:“給俺來個大碗!”
高傑喝了不少,沒覺得有什麼事,便微笑著沒有阻攔,於是轉眼間,桌上又多了兩個空壇子。此時的於弘誌滿臉通紅,打著酒嗝,慢慢開始趴窩了。
高傑卻麵色如常,沒事人一樣。他除了感到桑落酒入喉之後,一道暖暖的熱線順著喉管一直流到腹中,甚是舒服之外,大腦清醒,完全沒有半分醉意,連他自己都莫名其妙。
見於弘誌醉倒,高傑苦笑搖頭,正準備買單回客棧休息,卻聽到鄰桌傳來一聲爽朗大笑聲:“這位小哥!端的是好酒量,佩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