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糖尿病乳酸酸中毒21例臨床分析(2 / 3)

2 結果

21例患者中6例好轉出院,15例先後死亡,其中3例12 h內死亡,3例12~24 h死亡,2例24~48 h死亡,其餘7例在2~19 d死亡。好轉出院患者住院4~21 d,平均(13.2±7.3) d。

3 討論

3.1病理生理

在機體缺氧的情況下,葡萄糖經一係列的酶促反應生成丙酮酸,進而還原生成乳酸,此過程即為糖的無氧酵解,可代替有氧氧化快速提供能量。乳酸是糖酵解代謝途徑的終產物,隻有沿逆反應轉變成丙酮酸後才能被進一步代謝。在生理狀態下,丙酮酸和乳酸處於動態平衡。糖尿病患者體內胰島素缺乏或抵抗,丙酮酸脫氫酶活性減低,線粒體丙酮酸利用減少,糖酵解作用增強,使得乳酸生成增多。雙胍類藥物在外周組織能促進糖酵解,抑製丙酮酸氧化;促進內髒乳酸生成並降低肝髒乳酸清除。此外,糖尿病乳酸酸中毒尚與酗酒、肝腎功能受損、乳酸代謝能力減退、感染等因素有關[3, 4]。

3.2臨床特點

本組病例以老年患者為主(平均年齡62.1歲),女性(57.1%)多於男性(42.9%),2型糖尿病(85.7%)明顯多於1型糖尿病(14.3%),平均病史8.4年,HbA1c8.3%~18%,有8例服用雙胍類降糖藥,有明確感染者15例,提示糖尿病乳酸酸中毒多發生於老年女性,長期血糖控製不良、雙胍類降糖藥與感染是主要誘因及危險因素,這與尹延偉等[5]報道一致,與Krzymień等[6]報道不同,歐洲患者主要誘因為酗酒及二甲雙胍。本組病例臨床表現以糖尿病症狀(煩渴、多尿)加重及出現消化道症狀(惡心、嘔吐)為主,出現呼吸道症狀、意識障礙者也不少,另外尚有一些較少見症狀(如頭暈、乏力、腹痛、肌肉酸痛等)。酸中毒明顯時,有呼吸深快(Kussmaul呼吸),但呼出氣無酮味,伴嗜睡、木僵、意識模糊,常在數小時內昏迷,提示糖尿病患者出現上述症狀時,須提高警惕。

Yeung等[7]報道顯示發生較多的合並症依次為高血壓病、腎功能不全、腦血管意外及心髒疾病,這些基礎疾病容易掩蓋乳酸酸中毒臨床表現,同時也加快疾病的惡化。肝和腎髒是乳酸代謝的主要器官,肝腎功能不全將使血乳酸水平升高。乳酸在體內大量蓄積,心肌收縮力和小動脈張力減弱,常伴有低血壓甚至休克,而休克又進一步引起組織灌注不足,促進乳酸生成,如此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多髒器功能衰竭,觸發患者死亡。另有報道顯示,患者病情的嚴重性及預後與血乳酸水平無明顯的相關性,而與合並症及搶救時機等綜合因素有關[8]。本組患者死亡率達71.4%,但因本院檢測儀器所限(pH及LAC超出一定範圍就無法測出),再者病例選擇欠全麵,因而無法與其他報道相比較。

3.3治療探討

糖尿病乳酸酸中毒多采用綜合支持治療,具體措施如前述。早期給氧及機械通氣可提高動脈氧分壓,改善組織缺氧,減少乳酸的生成;大量補液可促進乳酸的代謝,但合並心衰的患者需謹慎,最好在監測中心靜脈壓的情況下進行。補堿需慎重,大劑量碳酸氫鈉可引起血鈉、血液滲透壓升高,容量負荷加重,血乳酸水平反而升高,酸中毒反而加重。於占彪等[9]提出限製性補充碳酸氫鈉,采用小劑量碳酸氫鈉持續靜脈滴注的方式,6 h內使動脈血pH值上升維持在7.2,防止迅速糾正pH至7.4,使機體充分代償適應。血糖較高者,小劑量的胰島素持續靜脈泵入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避免血糖、血鉀和血漿滲透壓下降過快帶來的各種風險。感染是糖尿病乳酸酸中毒的主要誘因之一,因此合理選擇抗生素控製感染非常重要,有膿毒症的患者會出現硫胺素缺乏,有報道使用高劑量靜脈硫胺素可糾正乳酸酸中毒[10]。另有報道,連續性血液淨化、血液濾過能有效清除血乳酸,改善糖尿病乳酸酸中毒患者的預後[11],在生命體征平穩、條件允許情況下,可盡早使用透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