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鹹陽辯合(十四)白馬非馬(1 / 2)

公孫龍笑了:“白馬又不是馬,怎麼說不可以過關?”

關吏說:“白馬也是馬”。

公孫龍子又雲:“既然是這樣,那我公孫龍是龍嗎?”

關吏聽到之後一愣,但是仍然堅持說:“按照規定隻要是趙國的馬就是不能入關,管你是白馬還是黑馬。”

公孫龍微微一笑,道:“馬是指名稱而言,白是指顏色而言,名稱和顏色本來就不是一個概念。白馬這個概念,分開來是白和馬。或者馬和白,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比如說你要馬,給黃馬、黑馬都可以,但是如果是白馬,給黑馬、黃馬則不可以,由此可以證明白和馬不是一回事兒,所以白馬和馬自然也不是一回事兒,白馬非馬由此得出”。

當時關吏被公孫龍子這段關於白馬非馬的言論給繞暈了,就將公孫龍子給放了進去。從此白馬非馬的典故就流傳了下來,並且這之後公孫龍子的詭辯中就多了一個白馬非馬的論證觀點。

其實公孫龍子這一篇“白馬論”提出來本不是什麼難事,真正困難的就在於,這“白馬非馬”的言論怎樣提出讓人信服以及之後提出來的是什麼樣的論據才能說的人心服口服,畢竟隻一個“白馬非馬”的論點而沒有論據,多少有點兒強人所難的意思。

如果名家公孫冉所麵對的是儒家,大可以同樣的采用公孫龍子的說法。畢竟在出現了白馬非馬這個典故之後還有這更有意思的一些故事。

原來,孔子六世孫孔穿想要駁倒公孫龍關於“白馬非馬”的學說,於是在趙國平原君家中進行了辯論。

孔穿當時對公孫龍說:“想來聽聞先生高義,早就願意為弟子了,隻是不能同意先生關於白馬非馬的說法,請先生放棄這個學說,我就做你的弟子”。

公孫龍卻回答孔穿:“想拜人家為師的人,總是因為智力和學術比不過人家;現在你要我放棄自己的學說,這是先來教我,而後才拜我為師。先來教我,而後再拜我為師,這是錯誤的”。

孔穿卻不知,這第一步他已經占了下風,接著公孫龍開始了自己的引經據典,這典故倒是出自孔穿的祖師,孔子。

“龍聞楚王張繁弱之弓,載忘歸之矢以射蛟……而喪其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聞說,曰:楚人仁義未遂也,亦曰人忘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

說簡單了就是,楚王有次出去打獵,將自己的弓箭丟失了,左右的人都去找,但是楚王下令不要找了,還對屬下說,丟失了的弓箭,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找沒有什麼影響的。孔子聽說了這話之後就說,楚人的仁義究竟不能是大仁大義的,隻說是人不到就找不到吧,失之,人得之就好,還哪管什麼楚人不楚人的。

孔子的意思本意是說楚王究竟在仁義上還是不能做到大仁的一種相對概念,對百姓應該同樣愛護。

但是公孫龍在和孔穿的對話中將“楚人非人”來類比了“白馬非馬”,從而偷換了概念。這邏輯是無可挑剔的,本來“楚人非人”是表現孔子胸懷的寬廣,但是在這裏,公孫龍將不是邏輯概念的問題偷換成了邏輯中的白馬非馬,自然的就變成了這樣。

甚至於到了最後,公孫龍還進行了一下詳細的總結:“先生尊奉儒家的學術,卻反對仲尼所讚同的觀點;想要跟我學習,又讓我放棄所要教的東西。這樣即使有一百個我這樣的人,也根本無法做你的老師啊”。

公孫龍乃邏輯辯論學的鼻祖由此可以知道了。

端木璟每次讀到先秦諸子典籍都不免認為,公孫龍子這樣的人物,百年也出不來一個,不想現在這裏竟然出來了個公孫冉!

但是,現在公孫冉同當時的狀況又有不同,他麵對的並非是儒家的人,而是墨家的人,不知道會用什麼辦法將概念同等偷換,難不成墨家先祖也有一個“楚人非人”不成?

最重要的是,公孫冉對麵的是荊池,荊池那人索性是最跳脫的,但是也是粗中有細的人物,墨家將他派出,就必然是有了破解“白馬非馬”的辦法,這場詭辯,注定精彩!

“我名家認為,白馬並不是馬。如果白馬是馬,黑馬自然也是馬,白馬等於馬,黑馬也等於馬,豈不是說白馬等於黑馬?這明顯是不可能的,自然,白馬也就不是馬了。所以我說白馬並不是馬,兄台可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