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鹹陽辯合(七)《詩經伐檀》(1 / 2)

韓回臨走不忘扶蘇這邊,倒是讓扶蘇心裏一陣感動,又遣了人去看看韓回,身體上可否有什麼異樣。

隻是這一鬧,少不得想到了這幾天一直作為韓回大夫的端木璟,現在已經這個時辰了,但是這人今日沒看到,倒是出乎意料,他哪裏知道此刻自己疑惑的人現在正嚼著一塊大餅別有滋味地看著這邊呢。

蒙毅因為需要參與辯合的防衛工作,章邯需要進行秩序疏導,這還是合情合理,但是蒙恬作為帝國大將軍,居然也來看以公子扶蘇的名義舉行的這一場辯合,實在讓她有些驚訝。看來,蒙恬到底是向著公子扶蘇的。也難怪,畢竟秦國,還沒有一個人比公子扶蘇更適合作為儲君,人品,出身,立嫡立長,都會是公子扶蘇擔當大任。

因為有這些因素,所以端木璟心裏麵很通透。蒙恬與其說是忠於扶蘇,不如說是忠於帝國,蒙家世代為將,刻在骨子裏的烙印是去不掉的。

端木璟咬著大餅,這人來也來了,帝國威名赫赫的大將軍看也看了,所以她期待的辯合之術還是早點開始吧,自己可不是來看大將軍的,何況根據她的眼光,蒙恬估計是殺伐太重,身上剛毅固然,但是總有種生人勿近的感覺,他的弟弟就不同了,長得好看,氣質也暖和,怎麼看怎麼都比自己哥哥順眼多了。

不過,眾多美男欣賞過來,到底還是韓回好看。韓回的恰到好處,所有氣質的渾然天成,果然不是旁人可以比的。

誒?韓回呢?

端木璟這才注意到,本該在公子扶蘇身側的韓回卻沒有看見蹤影,韓回什麼時候跑掉的?這種時候怎麼韓回反而開溜了?說好了旁觀辯合,人都跑沒了。

端木璟尋不到韓回,隻當他是有自己的事情處理,蒙恬等人也在位置上坐下了。扶蘇宣布正式開始辯合。估計是蒙恬的氣勢太過強大,之前名家的那人本來是意氣風發,麵對道家本次鹹陽辯合的領隊人物都是不慌不忙的,但是卻在蒙恬來了之後收斂了自己的張揚,臉上看不出來有別的情緒,語氣中帶出和緩來。

道家那人隻當是公孫冉見了蒙恬有些怯場,當下看不起人的意思倒是多添了幾分。他哪裏知道,這其實是公孫冉的計策之一呢?而接下來他的這個辯合,才讓眾人直呼,這根本已經不僅僅是詭辯那麼簡單,或者說,是名家借著詭辯一事更有坑害道家的嫌疑!

"前輩有禮,晚輩聽聞,道家前輩都是博學多才之人,想來,《詩經·國風·伐檀》一篇是耳熟能詳的。"

《詩經》雖然被奉為儒家經典,但是真正的所著者早已不可考究,是先秦人,孔子也隻是編撰了《詩經》,道家對先秦經典讀地並不比儒家少。

"名家詭辯,是一向迅速的,到了你這小輩這裏,都是這樣吞吞吐吐,言不及義的麼?"

嗯,以長者的身份壓著一頭,果然是比之前的道家弟子在氣勢上要強勢些。隻希望這樣的強勢不要是紙老虎而已。

"好啊,道家前輩快人快語。公孫冉請教,不知道這《詩經·伐檀》一篇可記得?"

就是這裏,端木璟也有些犯糊塗,這《詩經·伐檀》不過是一篇先秦時候的詩,與辯合之術相去甚遠,不明白為何公孫冉一定要讓人提它做什麼。

那道家長者警惕起來,大概和端木璟帶著一樣的疑惑。公子扶蘇同蒙恬蒙毅等人也在心中疑惑,顯然是沒有看明白這當中的關係。名家詭辯,往往是辯合到最後才會讓人恍然大悟,不覺後悔時就已經中招了,可是,這不過是問了一篇《詩經·伐檀》,到底有何特別的?

端木璟心中暗暗疑惑,《詩經·伐檀》一篇中的內容她雖然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大概講了什麼還是很清楚的。不過是一些先秦民眾抱怨當時統治者的不做事、吃白食的。這個難道還能有什麼不同?

由於警惕,那道家的長者許久沒有回答公孫冉,公孫冉倒是一笑,"難道道家說博覽群書,連篇先秦《詩經·伐檀》都不知道是如何背誦的"?

"這有何難?《伐檀》一篇本選自《詩經·國風·魏風》,是魏國的民歌。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