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技術支持的大學英語泛在學習
信息化教學
作者:王東升
摘 要 移動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泛在學習奠定技術基礎,相關的學習理論為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提供了理論的支持。泛在學習與傳統學習方式相比有著顯著特征,英語泛在學習成為傳統英語學習方式的有益補充,英語泛在學習環境的建設成為大學英語改革的重點。
關鍵詞:泛在學習;移動通信技術;大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20-0143-02
1 泛在學習理念提出的背景
泛在學習是一種新型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與傳統的學習方式最大的不同在於運用移動通信技術。在移動通信技術的支持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得學習內容,接受學習評價。泛在學習理念的提出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技術背景。在過去的一百年裏,精英教育已經發展成為大眾教育。人們的學習方式也從過去僅限於在學校教室裏的學習轉變成為與校外學習、遠程學習、虛擬學習並存。現在所倡導的知識社會就是學習型社會,社會的責任是向社會中的人提供學習知識的各種有利條件。學習型社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社會理念。
近年來,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學習,以通訊技術為基礎的移動學習都對目前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帶來學習方式和教育方式的革命。泛在學習是在數字化學習和移動學習的基礎上的又一次學習方式和教育形式的變革,受到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可以說,泛在學習是通往終身學習的必由之路。
2 泛在學習的理論背景
雖然社會的技術進步對泛在學習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深厚的理論支撐才是泛在學習不斷向前發展的原動力。支持泛在學習的理論包括on-demand learning(需求學習理論)、hands-on or minds-on learning(動手\動腦學習理論)和authentic learning(真實學習理論)。在泛在學習過程中,教育者要向學習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比如教師要在學生需要信息的地點,當時就給予指導。
Brown、Collins和Duguid把真實學習定義為連貫、有意義、有目的的活動。當教室內進行的活動與真實世界相關,學生就會得到很多學習上的快樂。有四種類型的學習能夠確保真實的學習。
第一種是行為學習。行為學習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做事、觀察並模仿專家得到教師和其他學生的反饋。通常把知識和學習地點的活動相聯係,能夠促成行為學習。
第二種是情境學習。情境學習類似於行為學習,學習者被送往類似學校的場景去學習理解新的概念和理論,以後能夠在實踐中使用。在真實的活動和重要的社會交往中知識被開發出來。認知學習的方法注重培養學生通過活動和社會交往的真實來實踐。
第三種是偶發事件學習。偶發事件學習包括從一些錯誤和無法預測的偶發事件中不經意地學習。學生在做事的過程中有意外的發現。偶發事件學習而得到的知識增加了學生的自信和自我獲取知識。
第四種是經曆學習。經曆學習包括行為學習、未來探索和戶外學習等三種形式。行為學習是一種解決困難的社會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在做事,同時思考他們在做什麼。在教室裏,行為學習是通過開發知識和在適當的時刻理解來解決問題的過程。未來探索過程是開發思考和理解能力,不涉及解決問題,而是一種練習,可以發展人的洞察力、理解力、互相學習和減少誤解。戶外教育是一種團隊成員的戶外項目,成員在戶外體驗中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學習者通過反思戶外的經曆,把思想和行動進行整合。
3 泛在學習的主要特征
目前的國內學術界已經對泛在學習的特征有了一致的認識。泛在學習的特征包括Permanency(長時性)、Accessi-
bility(可獲取性)、Immediacy(即時性)、Interacti-vity(交互性)、Situating of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教學活動的場景性)。
1)長時性:學習者的學習可以永遠進行;此外,所有的學習過程被連續記錄在日常生活中。
2)可獲取性:學習者獲得學習資料幾乎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製,這種獲取資料的方式鼓勵了學習者自發地學習。
3)即時性:學習者獲得信息無延遲性,無論學習者遇到何種問題,都能夠立刻提問,找到所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