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說法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一致認為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教師隻是起主導作用。多媒體的運用,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筆者作為學校低中高年級三個學段的數學教研組組長,就“怎樣利用多媒體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進行多次嚐試。
如筆者在教“多邊形麵積公式及計算複習”一課時,先用課件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5種多邊形。如果把這幅圖逆時針旋轉90°,把它豎起來,像什麼呢?筆者邊講邊問。有一個學生說像一棵大樹,筆者很快打出一棵大樹,並提問以上這些圖形各是大樹的哪一部分?學生討論後,最後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麵積就像大樹的根,平行四邊形的麵積是大樹的幹,三角形和梯形麵積是大樹的枝葉。在這裏形象地主導,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很快發揮出來,他們很快聯想到新舊知識之間存在的密切關係:長方形的麵積是計算平行四邊形麵積的基礎,平行四邊形的麵積是計算三角形和梯形麵積的基礎。連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都能很快掌握5種圖形麵積的計算公式。成績好的學生從中體悟出幾個圖形麵積計算方法的內在聯係,把分散學習的5種平麵圖形麵積的計算思路能夠自己疏理出來,學生成為這節複習課的主體。
再舉一個例子。複習完多邊形麵積公式及計算後,筆者專門上了一節“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拓展練習課”。這節課主要完成3個教學任務:一是變化梯形的底,成為三角形;二是變化梯形的底,成為平行四邊形;三是概括出三種圖形的計算公式,完成有關練習題。課件出示上底為4分米、下底為6分米的梯形,然後變換梯形的底,課件依次演示等高的梯形:上底3分米、下底7分米,上底2分米、下底8分米,上底1分米、下底9分米……演示到這裏提問:照這樣變下去,會變成一個什麼圖形?學生很容易回答了問題(三角形)。接著提問:這個三角形和剛才的梯形麵積有什麼關係?底呢?可以將這個三角形看成什麼樣的梯形?學生爭著回答出:變為上底為0、下底為10分米的梯形,也就是三角形了。這節課的第一個教學任務,在筆者的主導下,學生自主地完成了。因為有這個基礎,學生不用多媒體,迅速完成這節課的第二個和第三個教學任務,並在教師的點撥下,總結出三個計算公式,完成練習題。這兩個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4 利用多媒體教學加大練習密度,提高教學質量
上學年,學校承接區教研室《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教研課題。為此,區教研室專門對筆者進行了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能培訓,使筆者對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運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對於數學課來說,無論概念、定義、法則的形成,必要的計算技能的鞏固,還是解題策略的運用,都離不開一定數量的練習。運用多媒體課件,有利於加大課堂訓練密度。
例如,在講完米、分米、厘米、毫米的新授課之後,進行分層練習,第一層是基礎題,第二層是變式題,第三層是綜合練習。在綜合練習中,筆者出了這樣一道練習:“今天早上,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拿起1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後,急忙洗臉、吃飯。學校離我家不遠,大約有950米。來到學校,我坐在5厘米高的凳子上,叢書包裏掏出11厘米長的鋼筆和4分米厚的作業本,認真地做題。”每一層練習都用課件出示,課堂的練習密度大,學生願意練習。特別是第三層綜合型練習,使學生經曆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的變化和提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輔助教學,可以讓書上靜止的畫麵動起來,抽象的知識形象起來,使數學知識不再枯燥,使學生學習變得輕鬆有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可以擴大課堂教學的知識容量,使學生在緊張有序的課堂氛圍中學到更多知識,獲得更多信息,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