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4章 風雨飄搖三五年(二)(2 / 3)

國王大婚,那可是西域國的頭等大事,舉國慶祝三天。有錢,生活富裕,安定的西域國,集中了不下上百個民族,大部分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即使過去一個多月時間,西域國的人還是念念不忘那個讓他們懷念的狂歡日。最奇怪的是,西域可以為慶祝女王大婚,減少一個月的商稅,但卻沒有大赦天下。很多漢人官員都提出疑問,這一點為什麼和中原王朝不一樣。

無論是哪個朝代,皇上登基,太子大婚,誕生皇子或者什麼喜慶的日子,都會大赦天下以示慶祝。可女王直接否決了大臣的提議,很簡單一句話;“犯法犯罪被判刑,是他們應該伏法,女王結婚是個人的事,不能因為喜慶,把危害國家的罪犯放出來,那是極不負責任的。要是他們再次犯罪,罪孽將是女王造成的。減稅賦惠及的是奉公守法的百姓,大赦寬縱的是罪犯。

這不但讓群臣佩服,更讓很多罪犯感到絕望。因為這樣的大赦哪國都有,很多人都等著這一天,他們知道死不了。哪個國家會沒有喜慶的事情?隻要有一件,他們就可以逍遙法外。

但在西域國失望了,這樣的事現在沒有,今後也不會有。開國之王的李錦兒宣布,這些記錄到西域國法典中,成為祖製。

李彥沒有讓錦兒實行什麼憲法。建立祖製法典,就是約束後來繼位者的。將來要是違反祖製,有可能被趕下王位。這一點李彥不知道是否有用,反正後世的憲法也能被修改,先這麼著吧。

五年時間過去,百姓文化程度最高的不是大唐,是西域。每一年,都有畢業的人。各州和各縣都有學校,他們在普及啟蒙教育。高素質的人,必然帶來高效益,所以西域最不缺的就是各行各業的人才。

李彥的理想沒有在大唐實現,卻最先在西域、台灣實現。台灣畢竟人口太少,幾年的發展,人口也不過三十萬,還是整個台灣島上。其實相比人口密度,台灣超過西域,畢竟台灣太小。也就是西域有大量的沙漠,要不人口更顯少。

錦兒本身沒什麼事,班傑和王元直他們越來越熟悉這套流程,內閣運行平穩。都是艱苦打下基礎的人,更珍惜眼前的不容易,一個賢臣明君的政權,必然造就國泰民安。

今天的報告讓錦兒有些精神振奮,哥哥把自己安排到這不就是為了這個嗎?既然吐蕃向吐穀渾進攻,那就是來機會了。看到大臣們都很嚴肅,錦兒問道:“諸位大人,對吐蕃進攻吐穀渾,你們怎麼看?“

一般這樣的事都是班傑出麵,可他今天沒有說話。第一個站出來的是巴楞,他是兵部尚書:“陛下,我認為是吞並吐穀渾的最好時機。我們可以打著幫助吐穀渾抵擋吐蕃的旗號進入,大唐也說不出什麼。”

作為軍隊司令的單鷹更是這樣認為的。哈查辛說道:“巴尚書,我們總共才兩萬軍隊,吐蕃是五萬大軍。要是出動兵力太多,國內怎麼防守?”

單鷹很是自信的說道:“出動一萬足夠了,調兩個師出擊,。五萬軍隊吐蕃軍,菜貨而已。”

都知道西域軍狂妄,還真是沒說錯。一萬對五萬,根本不在乎。班傑說道:“陛下,我認為不宜出兵。大唐並沒有給我們詔令,我想李世民一定擔心我們趁機占領吐穀渾。”

錦兒笑了:“大家說的都有道理,其實李世民不是擔心我們占領吐穀渾,他是想讓我們幫他打仗。”

班傑連忙說道:“陛下英明,我想李世民是想漁翁得利吧?”

班傑這樣一說,所有人都明白過來。立即有人很是不屑的表示,無恥,卑鄙。

單鷹很是憤恨的說道:“妄想,以為擊敗吐蕃軍隊,我們就擋不住他的軍隊了?聽說當彌道大總管是侯君集,鼠輩一個。”

國力增強,必然導致野心膨脹,西域上下對交出青海五城都是不滿,因為西域根本不用交出去。如今那裏成為大唐最大的稅收來源,讓西域上下都不滿。可女王一再說不能和大唐為敵,一個個都心裏癢癢。今天聽說吐蕃進攻吐穀渾,都感到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