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再起波瀾(一)
軍事問題當然不是和房玄齡他們研究,所以,李世民交待了一下讓他們繼續,給魏征、戴胄、李玄敦下旨,同意使用保釋金製度,製定出標準報批執行。
同意了李彥的提意,召集李靖李績他們研究對突厥用兵。
隨著抓起來的人越多,牽扯出的事情越多,很多官員都被貶流放,同時也有大批的人家被抄 。雖然沒有滅門,但他們聚斂的財富確頃刻間轉化為李世民的,讓竇蓮每天都笑得合不籠嘴。對那些什麼秋稅都不關心了,隻把眼睛盯上全國的寺廟和那些腐敗分子。
這可是來錢最快的方法,有些家族幾代人積累的財富,那可是巨大的數字。平民上繳的稅款,哪有這麼多?那些寺廟可是積攢的百年,甚至幾百年。特別是各地的彌勒廟,他們可是有不少非法灰色收入的,更是有大量的錢財。土地被沒收,轉分給農民,寺廟有多少和尚分到多少永業田,那隻有自己耕種了。
李彥算計的沒錯,真的很艱苦時候,就沒誰願意出家了,迫使大批的和尚還俗,很多不是真心出家的人不再當和尚。
既然和尚也得上稅服徭役,那還當和尚幹什麼?還不讓娶媳婦。所以各地寺廟大片的荒廢,變得沒人被拆毀,也有一些和尚開始向西邊逃跑。吐渾穀、吐蕃和突厥可不這樣,所以,他們選擇了離開。
一個從長鄂高速上下手,一個從寺廟下手,為了一視同仁,李世民下令對所有的道觀也實行統一標準。但李氏必竟自認為李耳的後代,崇尚的是道家學說,也就寬鬆很多。
大唐境內寺廟的數量急劇減少。皇權的影響力在普通百姓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威信,連皇上都這麼對付和尚,那證明佛家學說完全是瞎說。特別李彥的那句話成為經典“你讓佛主降罪於我,我看看?”
各地官員都明白,這是政績,是忠誠。如果自己包庇寺廟,佛祖的照顧他們沒看見,皇上的罪責他們馬上就能看見。沒有誰傻到用虛無縹緲的未來,換取現在的官位,當然是積極執行。
這就像一場政治運動,不可避免的會擴大化。皇上詔令給和尚留二十畝地,到了縣令手裏,就變成了十五畝、十畝,這樣一來,迫使大量出家人發現還不如當一個百姓,官府不敢少給土地。所以,他們主動還俗了。
而藏匿於各大寺廟的錢財也成為國家的,為了政績各地官府也開始壓榨這些寺廟。那些鎏金的佛像被推倒,上麵的金子被刮下來,銅佛像被化成銅,鑄成銅錢。
李彥發動這一場針對彌勒教的打擊,演變成全國的滅佛行動。
他最大的特點是以收刮錢為目標,和北魏時期的滅佛不同。那時候皇上下令讓和尚必須還俗,還規定了年齡限製,可這一次確沒有規定。你當不當和尚沒人管你,隻要遵守大唐法律,你可以當和尚,也可以信佛,隻是從經濟上摧毀你。當和尚再沒什麼好處的時候,還有人想當嗎?修行可以,苦修就不是人人願意幹的事。
那些意誌堅定,一心修行的和尚也沒人管你,所以,抵觸並不是很大。不堅定的搖擺份子和那些為了貪圖享樂,隻是想有特權的立馬不當。
這樣的氛圍也讓大批向寺廟捐香火錢的百姓和富家看出趨勢,他們交的錢越多,皇家得的越多。因為其中百分之六十得上繳國家成為稅收,那還有誰交錢?也讓各個寺廟冷清下來。
這是惡性循環,興旺的佛教隨著天氣一天天變冷,他們也進入了冰點。相反隨著朝廷的重視,儒學和道家學說開始興盛。
上一次科舉錄取數量之大,大量平民子弟入選,此時已成為各地官員,也刺激了讀書人。各地的縣學也在學習曲江書院,學習之風蔚然盛行。
李彥挑起的運動,他自己卻在臥室中,摟著李麗質,臉貼著臉,兩個人纏綿呢。李麗質問道:“父皇這次對突厥用兵你怎麼沒參與?這不是你最喜歡的事嗎?”
李彥搖搖頭:“誰說我最喜歡打仗?我是和平人士。再說天氣冷了,和你在家多好,冰天雪地的誰願意去?”
嘴裏說著,一雙魔爪伸進李麗質的懷裏,很不講究的摸著。弄得李麗質一陣難受,可她不想白日宣淫,推開他說道:“父皇沒說你沒出息?”
李彥才不管呢,李世民不讓自己去才好呢。這一次李靖是主帥,是行軍大總管,同時有六個行軍道總管,分六個方向進兵,是一舉滅掉突厥的架勢。
對李靖指揮能力,李彥還是相信的。再說本來滅突厥的戰鬥,就是人家指揮的,既然李世民不用自己,那自己就不搶人家的功勞。
他的懶毛病又犯了,在家守著爐火,懷裏摟著小蘿莉一樣的嬌妻,誰他媽還去打仗。很沒出息的不再要求上前線。
兩個人在你儂我儂的喜鬧,說笑大談李麗質的幾個姐妹,表麵看李彥是很高興的,其實他心裏很是不舒服,隻是不想讓李麗質看出來而已。李世民不讓自己領兵,恐怕不是什麼照顧自己。變換這麼快,讓李彥想不透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