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功的並購”到“並購的成功”
隨想·財富
作者:牛海姣
當習近平來到沃爾沃比利時根特工廠參觀時,沃爾沃公關經理馬克德梅說道:“沃爾沃是中國工廠,歡迎習主席回家!”近日,因2010年高調收購悍馬一舉成名的四川騰中重工又一次引發了人們的關注—掌門人疑似失聯,企業或已破產,一家大型的民營工業集團也許就此隕落。慨歎之餘,人們不禁想起2010年中國汽車行業另一起海外並購案——吉利並購沃爾沃的“蛇吞象”完美大戲。四年來,從當日的步履艱難到今時的遊刃有餘,從當初外界赤裸裸的質疑到今日的讚許有加,吉利用心經營了一場“農村窮小子與歐洲公主”的“跨國婚姻”,在中國海外並購史上上演了一出“蛇吞象”完美大戲。
縱觀國內外,企業意圖通過並購的手段實現企業跨越發展的企業不在少數,跨區域、跨產業甚至是跨國的“勇士”很多,但是“烈士”更多,太多的企業書寫著一個個“鐵血並購”的教訓。跨國並購更是難以擺脫“70%失敗”的魔咒。在這個魔咒下,中國汽車行業的小個子吉利是如何成功逆襲的呢?
“成功的並購”如何煉成
深謀遠慮的戰略設想。並購是企業實現戰略意圖的重要舉措,任何一次並購,企業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為什麼要實施這次並購”?即並購的必要性,並購行為應該服務於企業戰略。對於這個問題,吉利早在並購沃爾沃的前8年就給出了答案。
2001年,掌門人李書福曾經預言美國三大汽車公司10年內將倒閉。次年,李書福萌發了收購世界品牌沃爾沃的夢想。2004年,李書福提出了從低端品牌向中高端品牌轉型的戰略構想,陸續開發出多款中高端車型產品,逐步進軍商務車和高端車。2007年5月,吉利明確提出戰略轉型,從“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轉型為“造最安全、最環保、最節能的好車”,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成本優勢轉化為技術優勢。
沃爾沃作為歐洲的百年品牌,核心價值就是安全和環保,在汽車安全方麵擁有眾多專利技術,多次進入世界品牌500強,優異的質量和性能不但在北歐享有很高聲譽,而且一度成為美國進口最多的汽車品牌。從這個角度上說,吉利和沃爾沃的戰略主張高度契合,如果實施並購的話,沃爾沃的確是吉利的首選。
基於這一戰略設想,吉利於2007年開始了對沃爾沃的研究和接觸,提出了並購意向。在戰略的指引下,以李書福為代表的吉利走出了第一步,“窮小子戀上了歐洲公主”。
量體裁衣的訴求匹配。並購能順利實施,必然是“你情我願”,而不是“單相思”。接下來就是並購的可行性。雖然郎有意,也得比較比較家世。沃爾沃年銷售額達到150多億美元,吉利的資產總額僅幾十億美元。硬件上看,差距確實不小,但是吉利擁有強大的“軟件”,好像“小夥子”身體棒、聰明又愛學習、富有責任心,還有強大的家族願意支持你。以零部件生產起家的吉利進入轎車領域後,憑借靈活的經營機製和自主創新,迅速壯大,連續多年進入中國500強、汽車行業10強、“中國汽車工業50年發展速度最快、成長最好”的企業。2002年到2010年,吉利對沃爾沃進行了8年的研究,無論對汽車行業,還是對沃爾沃、對福特都有深刻的理解。兩家車企最終牽手,依托“天時、地利、人和”,可以說是在資源訴求上形成了“量體裁衣”般的匹配。
首先,“天時”出現。沃爾沃1994年被福特收購後,經營狀況很不理想。2008年金融風暴來襲,主營豪華車業務的沃爾沃轎車公司遭到重創:2008年銷量僅約36萬輛,比上年降幅達20%以上;總收入也出現了大幅下滑,由2007年的約180億美元跌至約140億美元。2009年,沃爾沃累計虧損達到6.53億美元(稅前)。可見,沃爾沃公司已經病入膏肓。此時,福特進行戰略調整,要實現“福特式的歸核戰略——回歸到福特收購歐日汽車名牌前的狀態”,以減少一係列的“收購名車”後發生的、在“名牌車維係與提升”方麵所產生的、無法彌補的、日漸增長的巨額經營性虧損,擺脫沃爾沃等公司的拖累。待字閨中的姑娘急於出嫁,給了吉利收購沃爾沃這種“弱並強”式的並購以機會。
其次,業務相關和資源互補。兩家均是汽車相關業務,高度統一;資源上沃爾沃最引以為自豪的是品牌和專利技術以及部分歐美的營銷網絡,而對於處於擴張期善於創新的吉利來說,這些正是它發展最缺的短板;銷量無法抑製的下滑、市場疲軟,是沃爾沃虧損的痛點,但吉利背後是廣闊、潛力巨大的中國汽車市場。2009年,全球豪華車市場大幅萎縮,奔馳、寶馬、奧迪等一線豪華品牌年銷量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中國豪華車市場卻以超過40%的增速高速增長。其中,沃爾沃2009年在中國的銷量增長了80%以上。未來隨著中國人口比例的增加、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豪華車需求將繼續增大,中國市場潛力無窮。
再次,政府的支持力壓千鈞。融資是核心問題,兩家競爭對手都由於未在福特規定的遞交標書的最後期限內完成融資而退出了競標。吉利為這次並購,建立了北京吉利萬源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81億元人民幣,吉利、大慶國資、上海嘉爾沃出資額分別為41億元、30億元、10億元人民幣,股權比例分別為51%、37%和12%。政府背景的資金支持達到一半,再加上商務部的高調支持和國內銀行的貸款安排,並購資金問題順利解決。
最後,吉利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善於學習的企業文化、掌舵人李書福的個人魅力,也是福特選擇沃爾沃新東家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