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培養(1 / 3)

淺談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培養

前沿探索

作者:崔本強

摘要:隨著我國個人信用體係的逐步建立,誠信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問題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大部分的大學生已經成年,在法律上都要承擔完全民事責任,在步入社會前的這幾年時間,更加需要加強誠信教育,避免其因不誠信行為使其個人和社會造成損失。本文首先列舉了目前大學生不誠信行為的表現,然後分析了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的成因,最後從幾個不同的角度提出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誠信意識;培養策略

大學生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同時也是一個國家未來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的誠信問題不僅關係到其自身的道德素質與社會交往,甚至可能影響到國家的建設。大學期間正值一個人從青春期過渡到成年的時期,其性格逐漸形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都漸漸成熟,所以,此時也是誠信養成的最關鍵的時期。

一、大學生不誠信行為的表現

目前大學生的誠信狀況卻不容樂觀,首先表現在學習中,雖然大學生的成長過程已經經曆過很多次大大小小的考試,考場紀律屢次強調,但是考試作弊的現象仍然層出不窮,抄襲作業、論文的情況還是較為普遍。其次,在人際交往中,騙取他人錢財、欺騙他人感情,利用網絡媒介進行種種欺騙行為,道德失範。再次,在社會求職中,偽造各種證照,偽造簡曆,進行欺騙性的應聘,任意毀約,使得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誠信處於懷疑態度。此外,騙取助學金、拖欠學費及助學貸款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大學生誠信缺失成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工作。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使之形成正確的誠信觀,對於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和未來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大學生誠信缺失的成因

誠信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成的良好素質,它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還會受到家庭、教育、社會環境、社會製度等很多因素的影響。

首先,社會與家庭因素。

在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曆史上對於誠信並沒有作為一個重要課題進行關注,社會上並沒有形成誠信的風氣,更沒有針對誠信而設立的監督與懲罰機製。在改革開放後,人們的價值觀迅速轉變,一切向錢看,為了利益不擇手段,更加置誠信於不顧,大量的假貨開始出現,虛假廣告、偷稅漏稅等失信行為大量存在。在這樣的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很多人並沒有建立誠信的價值觀,其教育子女時也就沒有將誠信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進行培養。很多小孩從小學習隻為了一個目標——考大學,隻要成績好,其他的都不重要,這是大多數父母對小孩的要求。有的父母口頭上教育孩子要誠信,可是自己卻在很多方麵都不誠信,父母對誠信的缺失更加使孩子無法形成良好的誠信觀念。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進入了大學,變成大學生,就存在著誠信缺失的問題。

其次,法律及配套機製因素。

隨著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相應的信用機製表現出了滯後性,相關立法缺失,相關製度的建設也沒能跟得上經濟的發展。很多行為違反誠信但不違法,滋長了缺失誠信行為,而守信行為得利沒有失信行為見效快,表麵上看似會有短期的利益損失,致使大眾通常認為守信會吃虧。如今假貨橫行,製假販假行為猖獗,連外國人都對中國的假貨側目就是誠信缺失的典型表現。這樣的社會畸形、人性扭曲歸根結底是由於缺乏相關的法律規製以及配套機製的約束,很多守信行為不但得不到任何激勵措施,反而會被大眾嘲笑愚蠢。大學生仍處於成長階段,在這個時期如果沒有對誠信有正確的認識,沒有法律的規範,沒有相關機製的約束,就會引致未來的失信行為的出現。

再次,學校教育與個人因素。

大多數高校關注的重點在於知識與學習能力的培養,在道德教育方麵主要以說教、灌輸的方式進行,大學生接受效果差,實際收效很低。很多大學生經過9年的寒窗苦讀,到了大學就認為完成學習任務了,進入了全麵放鬆的狀態,開始逃課,追求各種娛樂和物質滿足,忽略了日常學習,為了順利通過考試就采取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的行為。一方麵,這與學校教育體製有關,學校在誠信教育方麵缺乏情感教育,一味的讓學生被動的接受不如發揮實踐能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創造良好的誠信氛圍,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學校缺乏相關誠信機製,無專門機構、無專門製度來管理大學生的誠信問題。大學生在發生失信行為時,沒有被及時製止,使其產生僥幸心理;大學生的守信行為得不到鼓勵,致使其心理不平衡。高校應完善誠信管理體製,包括激勵機製、懲罰機製和監督機製等。另一方麵,大學生自身修養也很重要。網絡時代讓大學生的生活越來越依賴網絡,我們不否認這是這代人的生活方式,但是眼見讀書的人越來越少,沉迷網絡遊戲等娛樂的人越來越多,不得不替他們擔憂。提高其誠信修養不僅要靠外界的力量,自身努力才能解決最根本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