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
產業經濟
作者:劉蒙
摘要:我國有機農業發展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並已取得一定程度的發展。但仍然存在例如生產成本過高;有機農業市場信息不對稱;政府扶持力度不足等諸多問題。本文就有機農業發展現存的問題提出了以下建議:強化農民的法律意識,增加對有機農業從業人員的培訓;從根本上轉變百姓的食品觀念,宣傳有機農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增加科研資金投入;加強國內外有機農戶的合作生產;增設國家製度保障,加大政策補貼力度,同時加強政府的市場監管。
關鍵詞:有機農業;農業產業化;信息不對稱;規模化發展
引言:目前在國際上,比較權威的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簡稱IFOAM)對有機農業的定義是:包括所有能夠促進環境、社會和經濟良性發展的農業生產係統[1]。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時代的不斷發展,全球各個國家逐步走上有機農業的發展道路,開始限製農藥的使用。但目前,我國農藥的使用量卻還是隻增不減,因此如何推動有機農業在我國的發展成為農業改革的一大難題。1999年以前,我國的有機農業主要以出口為主,而從2000年開始國內有機農業市場被發掘並且正在逐步擴大。為了更好地發展有機農業,使更多的人成為有機農業的受益者,研究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建議對策極為重要。
一、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分析
1.總的來說,有機農業在國內呈現需求不足的現狀。
雖然我國有機農業用地麵積為亞洲第一,但是在全球銷售份額中的占比卻較低。導致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有機農產品的價格過高,一般居民不願意購買比普通農產品價格高很多而且賣相不佳的有機農產品。目前,在我國的部分農場和市集中,有機菜的價格都高出其他菜的一到兩倍,甚至更高。有機蔬菜每千克10元,有機豬肉每千克100元,有機肉雞150元一隻,這差不多是有機市集的均價[2],而大部分普通居民還是很難接受這些“天價”農產品。有機農產品作為農產品中的“奢侈品”目前主要的消費對象集中在高消費層次群體以及特殊需求群體,還沒有占據很大的市場份額。另一個原因是對有機農業宣傳的不到位,而且銷售渠道有限。在我國,有機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主要有三個,分別是零售商,有機農產品專賣店以及傳統高檔商品超市,這三種銷售地點總的來說在城市中的分布較少。另一方麵,由於宣傳不到位導致在我國的百姓群體中存在一大批沒有接觸過有機農業的人,因為不了解有機農產品的好處所以不會選擇去購買。以上兩個原因導致有機農業的消費對象範圍很局限,國內市場需求不足。
2.有機農業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並且生產的隊伍日漸壯大。
近年來,我國有機和有機轉換產品已有約50大類,400~500個品種,包括蔬菜、豆類、雜糧、水產品、野生采集產品。截止2007年底,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認證企業750家,產品實物總量195.5萬噸,認證麵積246.9萬公頃。其中種植麵積l2.6萬公頃,放牧麵積60萬公頃,水域麵積24.9萬公頃,野生采集麵積149.4萬公頃[3]。並且近年,已有越來越多的地區加入有機農產品的生產隊伍。隨著小農戶集體(ICA)、社區支持農業(CSA)、參與式保障體係(PGS)等三種有機農業組織形式在我國逐漸興起,有機農業的發展形式更加靈活,吸引了更多人關注的目光。越來越多的有誌青年選擇回鄉創業,很好地抓住了有機農業的發展契機,帶領很大一部分普通農民走上了科學發展有機農業的道路,為原本隻有老人兒童的農村重新注入了活力。這不僅幫助他們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還帶動一部分農民發財致富,有效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很大程度地推動了有機農業的發展。在江蘇省寶應縣,有機農業甚至成為招商引資的載體,以中國寶應“荷藕節”及其他相關活動為平台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客商來寶應考察洽談,使有機農業在寶應縣發展得有聲有色。另外一個發展勢頭很好的地區是北京延慶縣,根據調查去年該縣全縣新增有機農業生產企業和基地18家,涉及蔬菜、果品、牛奶、水產、畜禽5個領域,有機農業占農業產值的比例達18%,全縣從事有機農業生產的企業和基地達50家。①可見,在我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發現有機農業的優勢,並積極投身到有機農業發展的事業中來。
3.各地區間在有機農業發展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綜觀全國各地的有機農業發展形勢,各地區之間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於各地政府對有機農業發展態度的不同,導致政府的支持力度存在差距。有些地區目前仍然處在部分農戶零散生產狀態,但有些地區,由於政府對有機農業的扶持力度比較大,大力鼓勵農民發展有機農業,促生了很多合作形式的有機農業聯社。其中,湖北天惠聯社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地的農民依托這一個平台,不再是無依靠地發展有機農業。他們有了更多更好的材料來源,更完善先進的技術支持等。一群誌同道合的有機種植農戶聚集在一起交流經驗,互相學習,有利於有機農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同時對於有機農業的規模化生產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遺憾的是,目前這樣的聯社形式還並沒有在全國大範圍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