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經濟結構調整
經法視點
作者:許超
中國經濟經曆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長,形成這種增長的原因不是單一的,而是存在著多種原因。對這種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首先是體製改革。自上而下不管是政府改革,還是企業改革和金融改革,都對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次是改革開放。在一個方麵,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來,我國引進了大量的國際資本,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跨國公司在中國都有所經濟活動。在另一方麵,中國已經逐漸全麵開放自身市場,並成功加入世貿組織,出口對GDP的貢獻值不斷增加。而其他的重要原因還包括了科技進步、教育水平提升、城市化加快等,這些因素對中國經濟的發展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另外,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一個特點是它的崛起是建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而實現的,而不是獨立發展的。可以說,中國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的最大經濟體,在全球化發展的環境下,不斷通過引進外資、開放市場等手段實現了自身經濟的飛躍式發展。而此種經濟增長模式本身就是一種和平式的發展模式。因為這樣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再是關上門來實現自己增長,而是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實現相互製約和相互依存的發展模式,不斷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式下發展,這樣的經濟增長方式對各方的發展都十分有利,而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與許多世界上其他國家經濟崛起模式截然不同。中國經濟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為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良好的經驗和教訓。怎樣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有效利用好國際市場的利好因素,避免和減少國際市場給發展中國家所帶來的各種風險,是世界上每一個發展中國家都需要全力麵對的挑戰。
但是在另外一個方麵,我們也發現,與其它各發展中的國家一樣,我國在實現經濟發展同時,也麵臨著許多問題,比如經濟發展失衡的問題,在全球化的條件下實現發展:中國經濟增長的成就與麵臨的挑戰,很多問題會在未來對中國經濟的發展造成嚴峻的考驗。首先體現在國內的儲蓄與消費比例的嚴重失調上,我國的儲蓄率超過了50%;大幅度增長的外貿順差也導致了大量國外資本的流入;與此同時,大幅增加的外彙儲備也使得的國內流動性過剩,這就讓國內經濟的發展處在經濟過熱和嚴重的資本市場泡沫風險之下。50%的儲蓄率,不僅表明了我國金融體製的欠發達、社會保障體製的不完善,這是由於國內居民消費受到阻礙和限製而導致的,而另一項重要原因則是由於曆史上所形成的一係列財稅體製。我國企業儲蓄增加是造成儲蓄增長的主要原因,想要迅速轉變這種趨勢,需要不斷投入更多的改革工作,尤其是要加大財稅體製改革的工作,這不僅僅是依靠簡單的彙率調整工作所能改變的。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將對全球化經濟平衡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從側麵說明了我國經濟發展結構和體製上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國家,中國在進行資本管理體製、固定彙率製度向靈活的彙率製度、資本賬戶開放的體製轉變的過程中,更加需要注意的是要能夠保障經濟的穩定發展。如果單從大幅度提升彙率就能促使國際經濟發展平衡的話,那麼中國的失業率提高一些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主要的問題是,當前在美元為本位的國際貨幣體製下,美元逐步貶值,中國對稅率的大幅度調整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美國逆差的問題,沒能鞏固滿足美國政治家的實際要求,所以,更加可能出現的狀況是,在美元繼續貶值的時候,不用多長時間,他們會繼續要求中國彙率再次提升價值;而周期性的大幅升值,不僅將會從根本上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同時還會導致一些投機資本流動的增多,從而將中國金融體係置於各種各樣的外部衝擊之下,這也是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所不能承受的打擊。所以,中國采用的是穩定、漸進的調整方案,從一方麵為全球經濟發展失衡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同時也保證國內經濟的穩定發展。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承擔起他們所應有的責任。其次,在全球經濟發展失衡的狀況下,中國還存在著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的潛在的風險問題。而中國所麵臨的所比較嚴重的問題是國內經濟發展失衡的問題,尤其是收入差距逐漸加大,出現了更多的社會不平等現象。作為世界的人口大國,中國還有大批的勞動力還在農業中等待轉移,這就決定了收入差距拉大可能會是比較長期性的風險。在這個方麵,中國政府也正在逐步完善社會保障製度的改革和調整,進而緩解社會差距拉大的問題。但最重要、最根本的解決方法還是要大力促進經濟的發展,不斷增加就業機會,讓正處於低收入的階層逐步向高收入的工作崗位轉移,讓更多的農民能夠從原有的農業體製中脫離出來,走向工業化和城市化,讓他們能夠充分享受到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成果,隻有不斷實現經濟的迅速發展,才能夠使得這些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如果中國的經濟在當前遭受到金融動蕩的影響,導致了經濟和就業增長的停滯,那麼收入上的差距就很有可能像一些其它發展中國家一些樣成為一個長期性、固定性的問題。另外中國在經濟發展中還麵臨著許多其它重要問題,比如環境汙染和資源嚴重消耗等問題,這已經成為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問題,也受到了社會方麵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的迅速崛起,大幅提高了他們對環境保護的需要。從國內資深利益出發進行綜合考慮,應該不斷提升資源應用效率,努力減少各種工業汙染物的排放,為人類環境的保護作出應有的貢獻。但是在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的發展也需要充分利用到國際資源,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過程中難免也會導致一些汙染物排放的增加。與一兩百年前發達國家的發展曆程相比,中國的人均以及單位GDP的排放量已經大幅降低,甚至,許多其他國家的工業排放汙染逐步轉移到了中國。我們在對減少汙染排放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了發展中國家人民就業、提高生活質量、增加消費等各種客觀需求。當前,我們還無法做到像其他發達國家一樣的依靠服務業來實現就業的普及,(特別是管理全球資本的金融服務業)多數的人目前還隻能依靠製造業來維持生計。如果在世界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發達國家依然按照和維持現在的排放水平,同時還阻礙其他發展中國家利用製造業來提升生活水平,那麼將一定會導致世界的不穩定。所以,世界各國必須要共同履行保護世界環境的責任,同時努力提升我們的生活水平、促使人民的收入水平更加平等化,隻有這樣我們的這個世界才能夠更加和平,我們所共同擁有的這個地球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雖然在過去的30年裏,中國經濟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到目前為止,中國的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的水平仍然處在發展中國家窮國的位置。中國需要在一個和平的環境下實現經濟的迅速發展,必須要充分融入到國際市場中,承擔起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所需要履行的職責,但同時也需要國際社會對一個發展中國家所麵臨的問題和風險,需要全球治理結構,讓國際環境能更加利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不是僅僅隻體現出發達國家的利益。隻有這樣,才能夠創造出一個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實現寬鬆環境下更為和諧的全球化發展。(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衛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