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瑞卿、耿飆和蔡文治:相逢一笑泯恩仇
風雲人物
1946年,羅瑞卿和蔡文治在談判桌上麵對麵地較量。到了1950年代,在隱蔽鬥爭戰線上,他們又進行了較量,但已不是麵對麵了。1980年6月,耿飆赴美訪問,蔡文治夫婦誠邀耿飆夫婦到他們家做客,二人握手言歡。10月,蔡文治夫婦應邀訪華,此時羅瑞卿若仍健在,同蔡文治也是會相逢一笑泯恩仇的。
羅瑞卿,四川南充人,1906年出生;蔡文治,湖北黃岡人,1911年出生。他們雖是黃埔軍校校友,但當羅瑞卿在武漢上黃埔軍校第6期時,蔡文治還是武漢第二中學的一名高中生;而當蔡文治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適逢“九一八”事變憤而回國轉入黃埔軍校第9期就讀時,羅瑞卿正在紅軍中轉戰贛南閩西。因此,他們此時毫不搭界。
耿飆,湖南醴陵人,1909年出生,13歲就到水口山鉛鋅礦當童工,1930年參加紅軍。此時,他和蔡文治也不搭界。後來,他們的人生軌跡曾經有過三次交集。
第一次:羅、耿和蔡同在北平軍調部
1946年1月5日,國共雙方達成《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的協議》。1月10日,國共雙方簽署了《關於停止國內衝突的命令和聲明》,並達成《關於建立軍事調處執行部的協議》。
軍事調處執行部,簡稱軍調部,是履行停戰協議的機構,受周恩來、張治中和馬歇爾組成的軍事三人小組領導。三方各設參謀長一人,羅瑞卿被任命為中共方麵的參謀長,國民黨方麵的參謀長是蔡文治,美方的參謀長是海斯克。為了執行任務方便,中央軍委特別授予了參加軍調部工作的人員軍銜。葉劍英、羅瑞卿、滕代遠、饒漱石為中將;耿飆為少將,任中共方麵的副參謀長兼交通處處長。
1月14日,耿飆乘美國飛機到承德,將時在承德、任晉察冀野戰軍政治委員的羅瑞卿接到北平,履行參謀長的職務。
由於國共雙方立場尖銳對立,執行軍調部的任務便離不開吵架,而美方則袒護國民黨,拉偏架。耿飆向羅瑞卿介紹了他代替羅瑞卿參加的第一次參謀長會議,與國民黨方麵的參謀長蔡文治在會議上爭吵的情況。蔡發言罵解放軍為“共匪”;耿飆則回敬他,稱國民黨軍為“蔣匪”。雙方爭得臉紅脖子粗。
這種“爭吵”留下了許多唇槍舌劍的記錄,其中讓羅瑞卿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他和蔡文治的交鋒。在一次會議上,羅瑞卿說,狡辯改變不了事實。蔡文治說羅這話侮辱了他,要羅道歉。美方參謀長海斯克對蔡文治說,羅用的是第三人稱,不是指你,可以不道歉,這件事便不了了之。
4月間,羅瑞卿乘美國飛機到延安向毛澤東報告工作。羅瑞卿把他同蔡文治關於“狡辯”的爭論說了一遍,毛澤東聽後大笑說:工作要堅持實事求是,對國民黨的假報告,要堅決頂回去。
第二次:羅瑞卿和蔡文治隔海注視長白山區
1948年初,美國政府見蔣介石大勢已去,美國中情局在中國的頭目肖太滋便到南京與蔡文治聯絡,策劃組建“自由中國運動”組織,又稱“第三勢力”。
1949年在香港,蔡文治與肖太滋接上了頭,繼續籌劃組建“第三勢力”。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很快成立了“自由中國運動”組織,網羅了胡適、於斌、許崇智、張發奎等人,並以“華東公司”為掩護,糾集國民黨在港黨政軍上層人物,積極招兵買馬。張發奎等人並未進行實際活動,但蔡文治在朝鮮戰爭期間參與了美國策劃的對華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