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魚茶
琴魚茶是在配有調料的沸湯裏燙熟,再鋪於竹器中烘烤而製成。
琴魚幹大小如海蜒,隻是稍胖。它鰭窄身曲,貌不驚人,可鮮活時虎頭鳳尾,重唇腮,一身美麗的銀白細鱗。琴魚僅產於涇縣之北的琴溪,平時深匿於石隙,在清明前後十餘天才露麵,自唐代起一直被奉為貢品。據考證,琴魚屬櫛蝦虎魚,與廬山石魚同屬一類。
琴魚茶沒什麼茶味,有的隻是腥味、鹹味與鮮味,倒是小魚在杯中的姿態頗具觀賞性。看來,琴魚作為茶食較合適,也可製肴湯。不過食品店中那些琳琅滿目的休閑小食(小魚幹),不但色澤比它豔麗,味道也更勝一籌。
蟲茶
【簡介】
蟲茶是我國特有的林業資源昆蟲產品,是傳統出口的特種茶。蟲茶是由化香夜蛾、米黑蟲等昆蟲取食化香樹、苦茶等植物葉後所排出的糞粒。蟲茶約米粒大小,黑褐色,開水衝泡後為青褐色,幾乎全部溶解,像咖啡一樣,飲用十分方便。當地山民收集幹糞,經特殊處理後,得到顆粒細圓、油光金黃的“蟲茶”。泡出茶來,香氣四溢,喝上幾口,味道醇香甘甜,沁人心脾,令人回味無窮。
如果用茶的科學定義來衡量,其實這蟲茶並不是茶,隻不過人們食用這種蟲子的糞便的方法與我們飲茶相近,故而將其稱作“茶”。這樣也好,在飲用時讓我們忘記它的本來身份,以免心理有不舒服的感覺。
【產地】
蟲茶主要產於我國廣西、湖南邊界的中海拔山區,這一帶化香樹、苦茶等植物資源豐富,蟲源分布廣。此外,貴州也有分布。我國的蟲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由化香夜蛾取食化香樹葉而獲得,主產於廣西;另一類是由米黑蟲取食苦茶而獲得,主要產於湖南、貴州。蟲茶的生產方式非常簡單,隻要采化香樹等植物葉子盛入竹籃內,灑上淘米水發醇即可誘蟲產卵、取食,從而獲得蟲茶。在我國湘桂黔交界山區,群山聳立,林木蔥籠,溪澗環繞,風光旖旎。那裏有許多特產,其中,有一種具有幾百年的悠久曆史、似茶非茶的“蟲茶”。
【曆史】
蟲茶味清香,類似茶葉。盡管我國是一個茶葉生產和消費的大國,但蟲茶卻鮮為人知。其實,蟲茶在我國生產和飲用已有悠久的曆史。
早在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認為蟲茶是一種很好的醫藥保健飲料。據記載,蟲茶具有清熱、祛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對一些疾病有較好療效,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一種重要的清涼飲料。據說從清代乾隆年間起,蟲茶就被視為珍品,每年定期向朝廷進貢。如今,蟲茶已聞名海內外。
【製作】
蟲茶的製作過程很奇特。苗族人利用穀雨前後采集的當地野生苦茶葉,或是化香樹、糯米藤、黃連木、野山楂、鉤藤等野生植物的鮮嫩葉,稍加蒸煮去除澀味後,待曬至八成幹,再堆放在木桶裏,隔層均勻地澆上淘米水,再加蓋並保持濕潤。葉子逐漸自然發酵、腐熟,散發出撲鼻的清香氣息。
生產蟲茶的昆蟲很多,而以化香夜蛾分布最廣,這種化香夜蛾,在這種香味的引誘下蜂擁而來,並在此產卵。約過10多天後,一條條暗灰色的夜蛾幼蟲便破卵而出,布滿了葉麵,一邊蠶食著腐熟清香的葉子,一邊排泄著“金粒兒”。這些小毛毛蟲食量驚人,不消多長時間就會把木桶裏的腐葉吃光。這時,主人便收集這些“金粒兒”,剔除殘梗敗葉,曬幹過篩,就得到粒細圓、油光亮、色金黃的“化香蛾金茶”,即“蟲茶”。更為講究的是,經陽光暴曬後,還要在鐵鍋裏經180℃高溫炒上20分鍾,再加上蜂蜜、茶葉,才成為優質的蟲茶。
【價值】
蟲茶是一種很好的醫藥保健飲料,據記載,蟲茶具有清熱、祛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對腹瀉、鼻衄、牙齦出血和痔出血均有較好療效,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一種重要的清涼飲料。
據初步分析,蟲茶的營養價值高於普通茶葉,含有18至19種氨基酸,一定量的粗蛋白、粗脂肪、糖類、單寧、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
蟲茶的營養價值高於普通茶葉。它含有近20種人體必需氨基酸,一定量的粗蛋白、粗脂肪、糖類、單寧、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和微量元素。茶收貯經久,又能消痰順氣,因此它是一種很好的醫藥保健速溶飲料。經常飲用蟲茶,能止渴提神、降壓利尿、健脾養胃、幫助消化、順氣化痰、解毒消腫等。據科學分析,它除了具有一般茶葉所含的鞣質、咖啡因和各種維生素外,還含有昆蟲激素和止血物質,人們常用它來治療腹瀉、鼻衄、牙齦出血和痔瘡便血,久服對預防高血壓、心髒病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