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的選擇與運用
理財視點
作者:劉宇 周俊霞 張帥
摘要:企業價值評估的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法、市場法和收益法。要選擇適合於目標企業價值評估的方法,首先要根據企業價值的內涵,從不同的角度對方法進行比較分析,以明確各種方法之間的差異性。本文對企業價值評估的三種主要方法進行了比較分析,探討如何正確、合理地選擇評估方法並應用於評估實踐的問題。
關鍵詞:企業價值評估 成本法 市場法 收益法
2004年12月30日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發布了《 企業價值評估指導意見書 (試行)》,從基本要求、評估要求、評估方法和評估披露等方麵對注冊資產評估師執行企業價值評估業務提出了新的要求,並於2005 年4月1日起開始實施。意見書明確提出收益法、市場法、成本法是企業價值評估的三種基本方法,這一規定打破了長期以來我國企業價值評估實踐中單一使用成本法的局麵,擬促成三足鼎立的評估方法格局。基於此,在具體的價值評估實踐中方法的選擇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進行深入的討論具有現實意義。
一、企業價值評估方法應用現狀
企業價值評估實踐中,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評估方法有收益法、市場法、成本法。國內外對企業價值的研究主要是基於對企業價值計量的研究,在企業並購和外來投資過程中,需要對目標企業整體價值、股東權益價值進行分析估算,企業價值理論和評估方法已形成一定規模的體係,但由於評估目的、環境條件、數據信息差異等原因,用不同評估程序及方法對同一企業進行評估,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結果;而在我國的價值評估實踐中,成本法是企業價值評估的首選和主要使用的方法,收益法、市場法很少采用,期權法幾乎不用。
趙邦宏博士對我國 2003年企業價值評估使用方法做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成本法在我國企業價值評估業務中所占的比例達 95%左右,而收益法一般作為成本法的驗證方法,不單獨使用,市場法很少使用,期權法一般無人采用,而且在2004年12 月 30 日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發布的《企業價值評估指導意見書(試行)》中也未涉及到期權法,基於此,本文僅以成本法、收益法、市場法三種方法為研究對象,對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的比較及選擇進行分析。
二、三種方法的比較分析
要選擇適合於目標企業價值評估的方法,首先應從不同的角度對方法進行比較分析,以明確各種方法之間的差異性。
(一)各方法的原理
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重建或重置評估對象,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任何一個精明的潛在投資者,在購置一項資產時所願意支付的價格不會超過建造一項與所購資產具有相同用途的替代品所需要的成本。
收益法的基礎是經濟學中的預期效用理論,一項資產的價值是利用它所能獲取的未來收益的現值,其折現率反映了投資該項資產並獲得收益的風險的回報率,即對於投資者來講,企業的價值在於預期企業未來所能夠產生的收益。這一理論基礎可以追溯到艾爾文·費雪,費雪認為:資本帶來一係列的未來收入,因而資本的價值實質上是對未來收入的折現值,即未來收入的資本化。
市場法是基於一個經濟理論和常識都認同的原則,類似的資產應該有類似的交易價格。該原則的一個假設條件為,如果類似的資產在交易價格上存在較大差異,則在市場上就可能產生套利交易的情況,市場法就是基於該理論而得到應用的。在對企業價值的評估中,市場法充分利用市場及市場中參考企業的成交價格信息,並以此為基礎,分析和判斷被評估對象的價值。
(二)各方法的前提條件
運用成本法進行企業價值評估應具備的前提條件有三個:一是進行價值評估時目標企業的表外項目價值,如管理效率、自創商譽、銷售網絡等,對企業整體價值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二是資產負債表中單項資產的市場價值能夠公允客觀反映所評估資產的價值;三是投資者購置一項資產所願意支付的價格不會超過具有相同用途所需的替代品所需的成本。
選擇收益法進行企業價值評估,應具備以下三個前提條件:一是投資主體願意支付的價格不應超過目標企業按未來預期收益折算所得的現值;二是目標企業的未來收益能夠合理的預測,企業未來收益的風險可以客觀的進行估算,也就是說目標企業的未來收益和風險能合理的予以量化;三是被評估企業應具持續的盈利能力。
采用市場法進行企業價值評估需要滿足三個基本的前提條件:一是要有一個活躍的公開市場,公開市場指的是有多個交易主體自願參與且他們之間進行平等交易的市場,這個市場上的交易價格代表了交易資產的行情,即可認為是市場的公允價格;二是在這個市場上要有與評估對象相同或者相似的參考企業或者交易案例;三是能夠收集到與評估相關的信息資料,同時這些信息資料應具有代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