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會計準則下無形資產研發費用的會計處理探究(2 / 3)

三、新會計準則下研發費用處理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按照新準則,將研發支出有條件資本化的做法,從理論上說顯然要比舊準則全部費用化更為科學,擴大了資本化的範圍,更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以及國際會計的趨同。但新準則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著難以客觀合理的判斷,操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一)客觀上存在的問題

1.研究和開發階段的界定問題。在實際操作中新準則的相關規定會很難把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盡管將“研究”定義為“獲取新的科學或技術知識並理解他們而進行的獨創性的有計劃調查”,將“開發”定義為“進行商業性生產或使用前,將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識應用於某項計劃或設計,以生產出新的或有實質性改進的材料、裝置、產品等”。由於研發業務複雜、風險大,要把企業的研發活動清楚地劃分為研究階段與開發階段顯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並且企業研究開發行為屬於技術性、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對企業的科研活動不十分了解的會計人員來說,正確進行區分更是難上加難。另外,在實際工作中,企業往往同時進行好幾個項目的研發工作,各項目之間研究行為和開發行為存在同時進行的情況,怎樣區分各項目交互發生的研發支出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2.研發費用的確認計量問題。新準則對開發階段的支出隻有在同時滿足五個條件的情況下才能確定為無形資產。而其中的第一、三、五項條件難以作出確切判斷,例如“具有完成該無形資產並使用或出售的意圖”等,導致資本化的條件難以判定,造成實際操作中很難做出客觀合理的判斷。在確認為資產後,還要求對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進行判斷而確定無形資產攤銷期。這都要求會計人員應當具備較高的職業判斷能力,而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還難以滿足新準則的要求。

(二)主觀上存在的問題

1.初始計量的主觀判斷。新準則規定,屬於企業內部研發項目開發階段的支出能夠形成無形資產時,其支出至預計用途前所發生的支出總額作為無形資產的成本。由此看來,開發階段資本化條件具有太強的主觀性,無形資產成本的確認過程有賴於會計人員的判斷。首先,新準則對企業內部研發活動的劃分,內部研發項目開發階段的支出是否滿足準則所規定的五個條件,能否形成無形資產本身就是主觀判斷的過程。其次,支出至預定用途前時間段的確定帶有的主觀意願性很強。企業管理層可能會由於某些利益的驅動,利用這兩點來進行盈餘管理。同時新準則還規定,在企業實踐中對因故未能研製成功的新產品,其進行研究開發發生的費用應確認為當期費用。這也間接表明,企業管理層即便在當初判斷能否形成無形資產時存在人為的失誤, 也是不違背會計準則的,甚至可以在後期不用通過會計更正或以前年度損益調整來調整差錯。因此,企業隻需“合理”地劃分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即確定研發費用的資本化或費用化的分界點,“正確”地確認無形資產的成本,企業管理層就能輕鬆實現特定利益驅動下的盈餘管理。如在虧損年度時,提早確認開發階段以提高開發支出數額降低年度虧損額。盈利年度,延遲開發支出的確認,調節可用於資本化的開發支出數額,達到降低企業盈利的目的。

2.後續計量的主觀判斷。開發階段的支出在資本化後形成無形資產,將以資產的形式反映在企業財務報表中,這必然麵臨如何攤銷的問題。在無形資產準則中,對攤銷方法僅提出了對“企業無形資產攤銷方式,應當反映與該項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新準則對攤銷方式上打破直線攤銷的單一方式,但未對研發支出采用何種攤銷方法予以明確規定。關於無形資產的壽命,新準則沒有做統一的要求,隻是規定企業在取得無形資產時需要分析和判斷其壽命。資本市場公司治理的經驗表明,會計政策的彈性越大,受到企業管理層操縱的可能性就越大。對於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使用期限的確定、攤銷方法的選擇以及減值測試,都為管理層盈餘管理提供了空間。而對於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雖然其成本不攤銷,但是管理層可以通過每年年度終了的減值測試來進行間接盈餘管理。此外管理層可以利用複核之機在需要時對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攤銷年限及方法進行重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