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
王羲之
【原文】
永和九年(1),歲在癸醜(2),暮春之初(3),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4),修禊事也(5)。群賢畢至(6),少長鹹集(7)。此地有崇山峻嶺(8),茂林修竹(9),又有清流激湍(10),映帶左右(11),引以為流觴曲水(12),列坐其次(13)。雖無絲竹管弦之盛(14),一觴一詠(15),亦足以暢敘幽情(16)。
是日也(17),天朗氣清,惠風和暢(18)。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19),所以遊目騁懷(20),足以極視聽之娛(21),信可樂也(22)。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23)。或取諸懷抱(24),悟言一室之內(25);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6)。雖趣舍萬殊(27),靜躁不同(28),當其欣於所遇(29),暫得於己(30),快然自足(31),不知老之將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隨事遷(34),感慨係之(35)矣。向之所欣(36),俯仰之間,已為陳跡(37),猶不能不以之興懷(38),況修短隨化(39),終期於盡(40)!古人雲:“死生亦大矣”(41),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嚐不臨文嗟悼(43),不能喻之於懷(44)。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45)。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46),錄其所述(47),雖世殊事異(48),所以興懷,其致一也(49)。後之覽者(50),亦將有感於斯文(51)。
【注釋】
(1)永和:晉穆帝年號。(2)癸醜:這是天幹地支的兩個名稱。古人常用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循環相配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3)暮春:陰曆三月,春季的末一個月。(4)會(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北部、江蘇東南部一帶地方。山陰:今浙江紹興。(5)修禊(xì):這次聚會是為了舉行禊禮。古代習俗,於陰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後定為三月三日),人們群聚於水濱嬉戲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實際上這是古人的一種遊春活動。(6)群賢:眾多賢才,指謝安、孫綽等社會名流。畢:全。(7)少長:指不同年齡的社會名流。如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謝安、王羲之是長。少長:形容詞做名詞。鹹:都。(8)崇山峻嶺:高峻的山嶺。(9)修竹:高高的竹子。(10)激湍:流勢很急的水。(11)映帶:映襯、圍繞。(12)流觴曲水:用酒杯盛酒,放入彎曲的水道中任其飄流,杯停在某人麵前,某人就引杯飲酒。這是古人一種勸酒取樂的方式。流:使動用法。(13)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邊,水邊。(14)絲竹管弦之盛:演奏音樂的盛況。盛,盛大。(15)一觴一詠:喝點酒,作點詩。(16)幽情:幽深內藏的感情。(17)是日:這一天。(18)惠風:和風。(19)品類之盛:萬物的繁多。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20)所以:用來。騁:奔馳,敞開。(21)極:窮盡。(22)信:實在。(23)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詞。相與:相處、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間,表示時間的短暫。(24)取諸:從……中取得。(25)悟言:對麵交談。悟:通“晤”,麵對麵。(26)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的生活。因:依、隨著。寄:寄托。所托:所愛好的事物。放浪:放縱、無拘束。形骸:身體、形體。(27)趣舍萬殊:各有各的愛好。趣:趨向,取向。舍:舍棄。萬殊:千差萬別。(28)靜躁:安靜與躁動。(29)欣於所遇: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30)暫得於己:一時感到自得。暫:一時。(31)快然自足:感到高興和滿足。(32)不知老之將至:不知道老年將要到來。語出《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33)所之既倦:(對於)所喜愛或得到的事物已經厭倦。之:往、到達。(34)情隨事遷: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35)感慨係之:感慨隨著產生。係:附著。(36)向:過去、以前。(37)陳跡:舊跡。(38)以之興懷: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觸。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為陳跡”。興:發生、引起。(39)修短隨化:壽命長短聽憑造化。化:自然。(40)期:至、及。(41)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件大事啊。語出《莊子-德充符》。(42)契:符契,古代的一種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為二,各執一半,作為憑證。(43)臨文嗟悼:讀古人文章時歎息哀傷。臨:麵對。悼:悲傷。(44)喻:明白。(45)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固:本來、當然。一:把……看作一樣;齊:把……看作相等,都用作意動詞。虛誕:虛妄荒誕的話。殤: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沒有根據。一生死,齊彭殤,都是莊子的看法。(46)列敘時人: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47)錄其所述:錄下他們作的詩。(48)雖世殊事異:縱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雖,即使。(49)其致一也: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50)後之覽者:後世的讀者。(51)斯文:這次集會的詩文。
【譯文】
永和九年,是癸醜年,暮春三月初,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舉行修楔儀式。許多名士都參加了,年輕的年長的都來了。這裏有高峻的山嶺,茂密的樹林,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流,湍急的流水,映襯在亭子的左右。引清流作為飄流酒杯的彎曲水道,大家排列而坐於曲水之旁,雖然沒有音樂伴奏的熱鬧氣氛,可是一邊飲酒,一邊詠詩,也足以盡情地抒發深藏的感情。
這一天呀,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春風柔和,溫暖舒暢。仰望宇宙空間之廣大,俯察萬物種類之繁多,因而縱目遊覽,舒展胸懷,也足以盡情享受所見所聞的樂趣,實在是很快樂啊。
人們互相交往,很快就度過了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與人麵對麵地交談;有的人憑借某種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無拘無束地生活。他們對生活的取舍千差萬別,性格也有安靜浮躁的不同,但當他們遇到高興的事,心裏一時感到自得,就會感到愉快滿足,竟沒有想到老年將要到來了。等到他們對所愛好的事物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改變,感慨也就隨著產生了。從前感到高興的東西,頃刻之間,已成為陳跡往事,尚且不能不因為它而產生感慨;更何況人的壽命長短,隨著各種原因而有變化,但最後都要完結。古人說:“死生也是一件大事。”豈不悲痛嗎!
我每次看到古人對死生發生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樣完全相合,未嚐不麵對文章感歎悲傷,但不能從內心理解它。我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樣是虛誕的,把長壽和短命看作相等是荒謬的。後人看待我們今天發生的感慨,也會像我們今天看待古人發生的感慨一樣,不能從內心理解,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記下這次參加蘭亭集會的人,抄錄他們的詩作。即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人們產生感慨的原因、情況是相同的。後世的讀者,也將對我這篇文章產生一番感慨。
【作者簡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王會稽”。晚年稱病去官,放情山水,弋釣為樂。卒贈金紫光祿大夫。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倆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其中《蘭亭集序》為曆代書法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其字被譽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龍跳天門,虎臥凰閣”。
【賞析】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與當時名士謝安、孫綽以及本家子侄凝之、獻之等四十一人宴集於蘭亭,飲酒賦詩,各抒懷抱。羲之除賦詩二首外,事後並為詩集寫了這篇序。序文生動而形象地記敘了這次集會的盛況和樂趣,抒發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暫的感慨。在玄學盛行、崇尚清談的東晉,王羲之能反對“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可謂獨標一幟。本文斥老莊“一死生”、“齊彭殤”為“虛誕”、“妄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出不甘虛度歲月的積極進取意向。
這篇序文可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生動而形象地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和樂趣。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動靜結合。然後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並”。後半部分抒發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暫的感慨,情緒頗為憂傷;但緊接著通過對“一死生”“齊彭殤”的批判,又表現出了一種達觀精神。這在玄學盛行,崇尚老莊的魏晉,是難能可貴的。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範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於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這篇序文產生於雕詞琢句的駢文風行時代。但這篇序文不追求華麗的辭藻,自辟蹊徑,敘事狀景,清新自然,抒懷寫情,樸實深摯,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和諧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