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2 / 3)

文章首先展現了河景,引出了河伯“以天下之美盡在己”自我價值判斷。接著又向前推進一步,展現了大海的景觀,引出了河伯對自己的否定:“我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說明了認識無止境、不應自滿的道理。這就是逐層推進而得出的文章主旨。

君子曰(1):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2),輮以為輪(3),其曲中規。雖有槁暴(4),不複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7)。

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嚐跂而望矣(8),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9),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10),非能水(11)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12),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13);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14),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15),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16),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17),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釋】

(1)君子:有學問有修養的人。(2)中(zhòng):符合,合乎。(3)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材彎曲。(4)有:通“又”。暴(pù):曬。(5)金:金屬製的刀劍等。就礪: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接近、靠近,動詞。(6)博學:廣泛地學習。參:檢查。省(xǐng):省察。乎:於。(7)知:同“智”。(8)跂(qì):踮起腳後跟。(9)假:憑借,借助。(10)楫(jí):船槳。(11)能水:善於遊水。水:用作動詞,遊水。(12)生:通“性”,天資,資質。(13)興焉:從這裏興起。焉:指示代詞兼語氣詞,相當於“於此”,從這裏,在這裏。下麵“生焉”的“焉”用法相同。(14)神明:人的智慧。(15)跬(kuǐ)步:古人以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16)駕:馬拉著車一天所走的路程為一駕。(17)跪:蟹腿。螯(aá):蟹鉗

【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從藍草裏提取的,但它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結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火烤使它彎曲做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規了,即使又曬幹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就筆直了,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智慧明達,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我曾經整天地思考,卻不如學習片刻收獲大;我曾經提起腳後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登上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並沒有增強,但聽的人聽得更清楚。借助車馬的人,不是腳步快,卻能到達千裏之外;借助船隻的人,不是自己會遊水,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隻是善於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裏興起了;彙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在這兒生長了;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會得到最高的智慧,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每一小步,就沒有辦法達到千裏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彙成江海。駿馬跳躍一次,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拿刀刻東西,中途停止,(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這是因為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和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作者簡介】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時人尊稱為荀卿,漢時稱為孫卿。,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誌為轉移的,並提出“製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製”,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賞析】

《勸學》篇是荀況的代表作之一。原文很長,這裏節選了其中的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連,但是意脈一貫,可以獨立成篇。第一段著重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它能使人“知明而行無過”,即提高思想認識和加強品德修養。第二段寫學習能使人增長才幹,有了知識才能“善假於物”,比一般不學無術的人來得高明。第三段寫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應當是循序漸進,不斷積累,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效。全文圍繞“學不可以已”的論題展開論述,層次井然。博喻和排比句式的大量運用,正反比照說理,邏輯嚴密,語言精警,在在體現了荀子說理雄辯的特色。

從形式上看,《勸學》中的比喻靈巧多樣、運用自如。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有的從正麵設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有的從反麵設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設喻;有的同類並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隻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總之,鋪錦列繡,無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相反,隨著用比的連續轉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而又富於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生氣勃勃。

《勸學》在寫作上的再一個特點是大量運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對比。文章一開始就是一組排比:“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這樣的排比句式在文中舉不勝舉,既富於論辯色彩,又富有文學韻味,甚或有一種音樂的節奏感流動在其中。同樣,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勸學》也很有特色。如在說明學習要善於積累的道理時,作者先後以“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作對比,說明“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充分顯示出“不舍”對於學習的重大意義。在闡述學習要專心致誌的道理時,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對比,前者“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後者雖有“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於前者“用心一也”,後者“用心躁也”。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反襯,增強了說理的分量。

過秦論(上)

賈誼

【原文】

秦孝公據殽函之固(1),擁雍州之地(2),君臣固守以窺周室(3),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4)。當是時也,商君佐之(5),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6)。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7)。

孝公既沒(8),惠文、武、昭襄蒙故業(9),因遺策(10),南取漢中,西舉巴蜀(11),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12)。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13),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嚐(14),趙有平原(15),楚有春申(16),魏有信陵(17)。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18),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昭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製其兵(19)。嚐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20)。秦無亡矢遺鏃之費(21),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製其弊,追亡逐北(22),伏屍百萬,流血漂櫓(2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24),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25),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26),履至尊而製六合(27),執敲撲而鞭笞天下(28),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29),以為桂林、象郡(30);百越之君,俯首係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31),卻匈奴七百餘裏(3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33),以愚黔首(34);隳名城(35),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36),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37),因河為池(38),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39)。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裏,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40)。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41),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徙也(42);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43),陶朱、猗頓之富(44);躡足行伍之間(45),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而轉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46)。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47),非銛於鉤戟長铩也(48);謫戍之眾(49),非抗於九國之師也(50);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51),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52),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殽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53),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