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不及大知(24),小年不及大年(25)。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26),蟪蛄不知春秋(27),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28),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29),眾之匹之(30),不亦悲乎!湯之問棘也是已(31)。窮發之北(32),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裏,未有知其修者(33),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裏(34),絕雲氣(35),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36):“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37),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38)。
故夫知效一官(39),行比一鄉(40),德合一君(41),而征一國者(42),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43)。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44),定乎內外之分(45),辯乎榮辱之境(46),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47)。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禦風而行(48),泠然善也(49),旬有五日而後返(50)。彼於致福者(51),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52),而禦六氣之辯(53),以遊無窮者(54),彼且惡乎待哉(55)?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56)。
【注釋】
(1)北冥:北海。冥:通“溟”,大海。(2)怒:振奮。這裏指鼓動翅膀(3)垂天:猶言天邊。垂:通“陲”,邊際。(4)海運:海動。古有“六月海動”之說。海動時必有大風,這裏意為鵬乘此風而徙於南海。(5)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6)《齊諧》:書名,內容多記怪異事物。誌:記載。(7)摶(tuán團):環旋著往上飛。扶搖:旋風。(8)六月息:即“六月海動”時的大風。息:氣息,指風。(9)野馬:指春天野外山林沼澤中的霧氣。春天陽氣發動,遠望林莽沼澤之中,水氣蒸騰,有如奔馬,故曰野馬。吹:吹拂。(10)其:用於選擇句中,表示選擇,是……還是……(11)且夫:再說,表示遞進關係的連詞。(12)坳(ào)堂:堂上低窪之處。(13)芥:小草。(14)培風:乘風。培,憑。(15)夭閼(è):阻塞。(16)蜩(tiáo):蟬。學鳩:斑鳩。(17)決(xuè):快速的樣子。(18)槍:觸,碰。枋:檀樹。(19)奚以……為:表示反問,哪裏用得著……呢。奚:何。以:用。為:疑問語氣詞。之:到,去。(20)適:往。莽蒼:郊外林野之色,此指近郊。(21)三飡:三餐,一日,意為隻需一日之糧。飡:同“餐”。反:通“返”。(22)果然:飽的樣子。(23)宿舂(chōng)糧:出發前一宿搗米準備糧食。(24)知:通“智”。(25)年:壽命。小年、大年,即短壽、長壽。(26)朝菌:一名大芝,朝生,見日則死。晦朔:指一個月。晦:陰曆每月最後一天。朔:陰曆每月初一。(27)蟪蛄(huì):即寒蟬。舊說它春生夏死,夏生秋死。(28)冥靈:樹名。下文“大椿”亦樹名。(29)彭祖:傳說中長壽的人,名鏗,曾為堯臣,據說活了八百歲。(30)匹:比。(31)湯:商湯,商朝開國之君。棘:棘子,湯時大夫。是已:就是這樣。是:這樣。(32)窮發:不毛之地。指上古傳說中的極荒遠地帶。發:毛,指草木。(33)修:長。(34)羊角:旋風,其風盤旋而上似羊角。(35)絕:穿越,穿透。(36)斥鴳(yàn):小雀。(37)不過:不超過。仞:長度單位。古時八尺或七尺叫一仞。(38)辯:通“辨”,區別。(39)效:效能,引申作“勝任”解。(40)比:合。(41)合:符合。(42)而:通“能”,能力、才能。征:信,取信。(43)宋榮子:宋國的賢人。猶然:笑的樣子。(44)非:責難。沮:沮喪,喪氣。(45)定:確定。內:指我。外:指物。分:分別。(46)境:界限。(47)數數然:急切追求的樣子。(48)列子:名禦寇,戰國初期鄭國人,相傳其曾遇仙人,習法術,故能乘風而行。(49)泠(líng)然:輕妙的樣子。善,指禦風技術高超。(50)旬有五日:十五天。有,通“又”。(51)致福:招福。(52)若夫:至於。乘:順應。天地:指天地間萬象萬物。正:指自然之性。(53)六氣:即陰、陽、風、雨、晦、明。辯:通“變”。(54)無窮:指時間的無始無終、空間的無邊無際。(55)且:還。惡(wū):何。(56)至人:莊子認為修養最高的人。下文“神人”“聖人”義相近。無己:無我,就是物我不分。無功:順自然,不立功。無名:不立名。
【譯文】
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作鯤。鯤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幾千裏。鯤變成鳥,它的名字叫作鵬。鵬的背,不知道它有幾千裏。鵬鼓翅奮飛,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雲。這隻鳥啊,海動風起的時候就將遷往南海,南海,就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齊諧》這本書,是記載怪異事物的。《齊諧》中的話說:“當鵬飛往南海時,振翼拍水,水浪擊起達三千裏,乘著旋風盤旋飛上幾萬裏的高空,它是乘著六月的大風飛離開北海的。”山野中的霧氣,空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果。天色深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呢?還是因為天高遠而看不到它的盡頭呢?鵬從高空往下看,也不過這樣罷了。再說,水蓄積得不深厚,那麼它就沒有力量負載起大船。把一杯水倒在堂上的低窪之處,就隻能拿小草作它的船。如果把一個杯子放上去,就會被粘住,這是水太淺而船太大的緣故。風的積聚如果不大,那麼就沒有力量承載巨大的翅膀。所以鵬飛上幾萬裏的高空,那風就在它的下麵,然後它才能乘風而行。鵬背負著青天,沒有什麼能阻礙它,然後才打算向南飛行。蟬和斑鳩譏笑鵬說:“我們一下子起飛,碰到榆樹和檀樹就停下來,有時飛不上去,落在地上罷了。哪裏用得著飛到幾萬裏的高空再向南飛呢?”到近郊去的人,隻須準備一日的三餐就可當天回來,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裏外的人,出發前一宿就要搗米儲存糧食。到千裏外的人,出發前三個月就要儲備幹糧。這兩隻小蟲又知道什麼!
小智不了解大智,壽命短的不了解壽命長的。憑什麼知道它是這樣的呢?朝菌不知道一個月的開頭和結尾。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這是壽命短的。楚國的南方有冥靈這種大樹,它把五百年當作一個春季,五百年當作一個秋季。上古時代有一種樹叫作大椿,它把八千年當作一個春季,八千年當作一個秋季,這是壽命長的。可是彭祖如今獨以長壽著名,一般人與他相比,豈不可悲!商湯問棘就是這樣。在草木不生的極荒遠的北方,有個大海,就是天然形成的水池。裏麵有條魚,它的身子有幾千裏寬,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作鯤。有一隻鳥,它的名字叫作鵬。鵬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邊的雲,乘著旋風盤旋飛上幾萬裏的高空,穿過雲層,背負青天,然後打算向南飛,將要到南海去。斥鴳譏笑鵬說:“它要飛到哪裏去呢?我跳躍著往上飛,不超過幾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叢中飛來飛去,這也就是飛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將要飛到哪裏去呢。”這是大和小的區別。
所以,那些才智能勝任一官之職,品行能適合一鄉人的心意,道德能符合一君之心,能力能夠取得全國信任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象上麵說的那隻小鳥一樣。宋榮子嗤笑這四種人。再說全社會的人都稱讚宋榮子,他卻並不因此而更加奮勉,全社會的人都責難他,他也並不因此而更加沮喪。他能認清我和物的分際,辨明榮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他在世間,並沒有拚命追求什麼。雖然這樣,他還是有未樹立的境界。列子乘風飛行,飄然輕巧,十五天以後才返回。他對於求福的事,沒有拚命去追求。這樣雖然免了步行,還是有所憑借的。至於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在無邊無際的境界中遨遊的人,他們還憑借什麼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順應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莫測境界的人無意於立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立名。
【作者簡介】
莊子名周(約前369—前286),戰國中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說他做過漆園吏,曾拒絕楚威王的宰相之聘,遊學於齊、魏諸國,終生不仕。莊子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強調無為,一切任其自然,鼓吹複古,回到愚昧無知的與禽獸共處的原始時代,因此不免陷入不可知論,思想則悲觀厭世。但他對客觀世界矛盾變化的認識,含有某些辯證法的因素;對當時統治階級和社會黑暗的揭露,對禮法名教的毀棄,都說明他的思想和理論也有其積極的一麵。
在先秦諸子的散文中,莊子的作品想象奇偉,言辭瑰奇,設喻貼切,句式靈活,析理鞭辟入裏,獨具一格。所以,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給予很高的評價,說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據《漢書-藝文誌》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二篇,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一般認為,《內篇》為莊子自著,其餘的出自門人之手。
【賞析】
《逍遙遊》為《莊子》的首篇,是莊子的代表作。它旨在說明:世上萬物紛紜,雖有“小大之辯”,但“猶有所待者”,都要依賴客觀條件。鵬是大鳥,隻有憑借九萬裏風才能起飛;蜩與鴬鳥是小蟲小鳥,故能在蓬蒿間自由飛翔。真正的逍遙者,追求的是一種超越時空限製的絕對自由,是“乘天地之正,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應當達到無已、無功、無名的境地。這正是莊子哲學思想的體現。
本文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以神話傳說熔鑄成篇,構思宏偉,氣勢磅礴,筆墨恣肆,洋洋灑灑,“寓真於誕,寓實於玄”(劉熙載《藝概》),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比喻的運用,繁複靈活,令人應接不暇,回味無窮。
莊子具有超出尋常的想像力。在莊子的筆下,“鯤”不知有幾千裏之大,一變而為“鵬”,鵬的背不知幾千裏,羽翼遮天蔽日,奮起南飛,擊水三千,扶搖九萬。何等宏大!作者為什麼要創造一個如此巨大的藝術形象呢?首先,莊子是一個大思想家,這樣巨大的形象是他所欣賞的。其次,創造大的形象,也是為了與小的形象進行對比。你看,大的形象除了鯤鵬,還有冥靈、大椿、彭祖。小的形象有芥、蜩、斑鳩、朝菌、蟪蛄、斥,這一大一小形成的對比是十分鮮明的。那麼,莊子是在褒大貶小嗎?不是。那麼莊子為什麼要進行大小的對比呢?這樣的對比和下文的宋榮子、列子、至人、神人、聖人是什麼關係呢?這是讀懂本文的關鍵所在。作者寫完大小的對比後,接著寫了“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者不過就是數仞間跳躍自得自滿的小鳥,受到宋榮子的嘲笑。為什麼?因為宋榮子不受外界輿論的束縛,懂得“內外”與“榮辱”的界限。然而,莊子對他仍然存有遺憾,“猶有未樹也”,就是說,宋榮子沒有達到莊子心目中的最高境界。列子可以禦風而行,而且輕巧美妙,但他仍然達不到莊子的理想境界,因為列子“有所待”,沒有風,他就無法飛,靠的是外部條件。莊子的理想境界是“無所待”,能夠“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不依靠任何外物,達到絕對自由,這才是莊子的最高理想。至此,我們明白莊子對比的意圖了:大對於小,是相對自由的;宋榮子無視毀譽,較之“征一國者”相對自由;列子禦風而行,免受行走之勞,較之於徒步者,是相對自由。但所有這些,都達不到莊子的最高理想境界,因為他們都“有所待”。最後,作者推出一種理想化的人物:“至人”、“神人”、“聖人”。
莊子的對比手法是很有特點的。他發揮想像,將大與小推想到極致,從而給讀者留下極深的印象。另外,莊子“大”的概念包含兩方麵的意思。一是空間上的概念,“幾千裏”、“幾萬裏”、“坳堂”、“數仞”;二是時間上的概念,“五百歲”、“八千歲”、“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莊子的對比往往借助寓言。本文通篇是寓言,形象生動,感人至深。魯迅先生說:“(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