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多數學生學習語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文言文被作為“三怕”之首,可見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厭倦甚至排斥的心理。學生不喜歡學習文言文有許多理由:
首先是受學習古文無用論的影響。不少人認為古文沒有一點實用價值,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無論是在口頭還是書麵,都不用古文作為工具,以為學了也是白學。
其次是把學習古文看作落後的行為。關鍵原因就在一個“古”字,如果有人在日常生活中“之乎者也”,就一定會被譏笑為21世紀的孔乙己,很多學生熱衷的是空洞又玄虛的網絡語言和視油滑為幽默的痞子語言。另外,由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致使文言文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對於缺乏辯證思維的青年學生來說,有可能引起對古文、對整個傳統文化的誤解。
最後,閱讀古文有很多語言障礙和曆史局限。包括句式障礙、詞義障礙、文體障礙,還有時代障礙。遙遠的曆史、複雜的風俗禮儀與現代生活迥然不同,再加上眾多的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現象以及特殊句式,讓人如理亂麻,如墜雲裏霧裏。因此,很多學生一上文言課就無精打采,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
了解了學生對文言學習的態度之後,當務之急就是找到對策,激發其學習興趣。多數青年學生的學習都帶有功利性,這就有必要讓他們知道學習古文的好處。
第一,學習古文,可以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增加文化底蘊。古人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彰顯氣質!華夏文化根在傳統,根深則葉茂,根枯則葉落;隻學現代知識的人,無疑是空中飛絮、水中飄萍。隻有學習古代文章,才能充實自我,提升審美趣味。
第二,“今”由“古”來,“新”由“舊”出。世上沒有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古文是漢語言的“文物”,是我們民族語言的根基,是掌握運用現代漢語的起點,也是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的出發點。青年學生通過學習文言文,了解漢語言表達的言簡意豐、譴詞造句的考究、思想內容的深刻、論辯藝術的出色、結構的嚴謹等特點,從而熱愛民族語言,學習並發展民族語言的表現力,還有助於培養學生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情趣。
第三,當很多人拋開傳統,降低文言學習熱情的同時,西方人卻越來越重視、推崇中國的傳統文化,甚至從中汲取養料以利於自身發展。
在國外,中國人的聚居地往往叫“唐人街”;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規定,不學《易》不得入閣;法國總統希拉克則坦言李白杜甫是他的最愛;美國規定軍校學員及軍隊不同級別的指揮員必須閱讀《孫子兵法》。
想要汲取力量,發展自己,讓今日中國更讓人矚目嗎?到傳統中去!
第四,文言文素養是語文素養的重要部分,是高中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
有人在反對學習文言文時,常引述胡適、魯迅、葉聖陶等大師曾說過的話作為依據。可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他們能取得彪炳千秋的成就,跟他們擁有深厚的文言修養是分不開的。事實上,開創中國新文學的大師們,都接受過良好的古文教育,比如郭沫若、茅盾、巴金、朱自清、冰心、老舍等。就是身為科學家的楊振寧,對其從《孟子》中汲取到的營養至今念念不忘,並常現身說法,告誡青年學子要學習古代經典著作。
台灣作家龍應台最近在一篇文章說:“白話文、英文、德文不一定代表現代,文言文也不一定代表落後。我在文言文的世界裏,發現太多批判的精神和超越現代的觀念,太多的先進和豐富,太多的思想和文采。沒有文言文這把鑰匙,你就是對這個世界目盲,而且傲慢地守在自以為是的狹隘現代裏。”一大批諾貝爾獎獲得者曾雲集巴黎(西方的漢學中心),向世界發出呼籲:人類要在21世紀很好地生存,必須回到2500年前的“孔夫子時代”,汲取孔子的學識和智慧,而做到這點首先是要解決學習和研究孔子的思想的工具。這個工具非“古文”莫屬。
《古文觀止》是我國最有影響的古代散文傳統選本。此書編成於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編選者是吳楚材、吳調侯兩叔侄。本書就是基於上麵的考慮,以《古文觀止》為底本,但又增補了《古文觀止》以外的優秀作品。所選以散文為主,但又兼顧了頗有影響而通俗易懂的辭賦與駢文。內容涵蓋了上至先秦下到清代的優秀古文,並對這些經典作品進行了詳盡的注釋、準確的翻譯和必要的賞析。希望能給廣大青年學生以及其他古文愛好者提供一些幫助,不妥之處還望有關專家和各位同仁指正。
初(1),鄭武公娶於申(2),曰武薑(3)。生莊公及共叔段(4)。莊公寤生(5),驚薑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6)。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7),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製(8)。公曰:“製,岩邑也(9),虢叔死焉(10),邑唯命(11)。”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12)。
祭仲曰(13):“都城過百雉(14),國之害也。先王之製,大都不過參國之一(15),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製也,君將不堪(16)。”公曰:“薑氏欲之,焉辟害(17)?”對曰:“薑氏何厭之有(18)?不如早為之所(19),無使滋蔓。蔓,難圖也(20)”。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22)。公子呂曰(23):“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24)?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25),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26)。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27),厚將崩。”
大叔完聚(28),繕甲兵,具卒乘(29),將襲鄭。夫人將啟之(30)。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人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醜32),大叔出奔共。
遂置薑氏於城潁(34),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35)。”既而悔之。
潁考叔為潁穀封人(36),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37)。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嚐小人之食矣,未嚐君之羹(38),請以遺之(39)。”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40)!”穎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見(42),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43):“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44)!”薑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45)!”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47)。《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48)。’其是之謂乎!”
【注釋】
(1)初:當初,從前。這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語。(2)鄭武公:春秋時諸侯國鄭國(在今河南新鄭)國君,姓姬,名掘突,諡號是武公。申:諸侯國名,在今河南南陽,薑姓。(3)武薑:武是鄭武公諡號,薑是娘家的姓。(4)莊公:即鄭莊公。共(gōng)叔段:莊公的弟弟,名段,共是國名,叔為兄弟排行居後。莊公的弟弟後來逃亡到共,子孫以共為氏,所以稱共叔段。(5)窹(wù)生:窹通“啎”,逆生,倒生,即難產。(6)惡(wù):厭惡,不喜歡。(7)亟(qì):多次屢次。(8)製:鄭國地名,也叫虎牢,在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鄉。(9)岩邑:險要的城邑。(10)虢(guó)叔:東虢國國君。死焉:死在那裏。(11)佗:同“他”,其他,另外的。唯命:“唯命是從”的省略。(12)京: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滎陽市東南。大叔:太叔。(13)祭(zhài)仲:鄭國大夫,字足。(14)雉:古時建築計量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15)參:同“三”。國:國都。參國之一:諸侯國都的三分之一。(16)不度:不合法度。堪:能忍受,經受得起。(17)焉:哪裏。辟:通“避”。(18)何厭之有:有何厭。厭:通“饜”,滿足。(19)所:名詞,處所。(20)圖:圖謀,想辦法對付。(21)斃:倒下去。(22)鄙:邊境上的城邑。貳:不專一,兩屬。貳於己:同時屬於莊公和自己。(23)公子呂:鄭國大夫,字子封。(24)若之何:對它怎麼辦。(25)無庸:不用。(26)廩延:鄭國邑名,在今河南延津縣北。(27)暱:同“昵”,親近。(28)完:修繕。聚:聚集民眾。(29)繕:修理,整治。甲:鎧甲。兵:武器。具:準備。卒:士卒。乘(shèng):兵車。(30)夫人:指武薑。啟之:為他打開城門。(31)帥:率領。乘:一車四馬為一乘。車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32)鄢:鄭國邑名,在鄢陵縣北。(33)五月辛醜:五月二十三日。古人紀日用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搭配。(34)城潁:鄭邑名,在今河南臨潁縣西北。(35)黃泉:黃土下的泉水。這裏指墓穴。(36)穎考叔:鄭國大夫。穎穀:鄭國地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南。封人:管理邊界的官。(37)舍肉:把肉放在旁邊不吃。(38)羹:調和五味做成的帶汁的肉。(39)遺(wèi):贈送。(40)繄(yī):句首語氣詞。沒有實義。(41)闕:通“掘”,挖。(42)隧:地道。這裏用作動詞,挖隧道。(43)賦:賦詩。(44)融融:疊音詞,快樂自得的樣子。(45)泄泄(yì):快樂舒暢的樣子。(46)君子:作者的假托。《左傳》作者常用這種方式發表評論。(47)施(yì):延及,擴展。(48)這兩句詩出自《詩-大雅-既醉》。匱:窮盡。錫:同“賜”,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