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校企合作下產品設計教育中的節約意識培養(1 / 2)

校企合作下產品設計教育中的節約意識培養

學術論壇

作者:彭曲雲 範偉

【內容摘要】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來支撐全社會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續性發展是我國未來經濟社會有序和諧的強大保障。而借助校企合作多元模式的互動平台就可為社會產品設計教育開啟更為豐富的創新空間,有效地推動節約型社會在生活與工作的微觀層麵呈現良性發展態勢。

【關鍵詞】節約型社會校企合作產品創新設計

節約型社會下,產品的創新設計能否適應社會可持續發展,主要依靠人主觀的評價因素和市場客觀的需求因素。前者可通過高校教育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有針對性地培養節約型的創新設計人才。後者可借助企業敏銳反映市場的能力,使產品消費的全生命周期能更加合理高效。因此,當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曆史階段,在校企協同創新的機製平台上,就能更為有效地發揮各自的教育節約優勢,推動產品節約設計,有效應用在社會生產、建設、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中,從而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

一、節約型社會下的產品設計創新

麵對人類合理的消費欲望,可借助產品設計加以豐富和引導;對不計後果的過度消費,也可借助產品設計達到遏製與否定。如節水龍頭的設計與推廣促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起節約用水的觀念。沒有消費就無所謂節約,節約是為了更合理地消費。而產品如同人們接觸各類資源的媒介物,是人表達物質需求與精神享受的“肢體”延伸。其設計規範化教育方式能夠將消費與節約的矛盾有機地平衡處理,成為節約型消費這一合理取向的關鍵點。

作為每日的用品資源,產品創新可從產品的“始”與“終”兩點展開構思:前者通過產品定位就能尋求產品核心功能利益,挖掘出潛在商業價值,為其量身定做生命周期的諸多環節,以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後者反映出各類產品終究會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在這一點上,古人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設計思路,老子主張“常善救物,而無棄物”(27章),莊子推崇“物物而不物於物”(外篇·山木)的方式才能“知形形之不形乎”(外篇·知北遊)。這才能“物盡其用”地持續發展。工業革命以來的社會發展中,產品設計的標準化成為一種高效節約的策略,這種“非終結式”的可通用互換及標準協調的節約意識能樹立起合理而係統的生產布局,具有“牽一動百”的重要意義。因此,節約對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而言不是一成不變的僵化概念,必須以教育方式最大化地調動起使用者的主觀積極性。

二、校企合作強化產品設計教育轉向節約創新

校企合作本身就是一種基於多方資源共享平台的節約化思考模式。在產品設計教育上,學校和企業各有優勢。對於圍繞產品的前期市場調研、產品策劃、概念設計、外觀設計、組合設計、結構設計、電路設計、軟件設計、試產跟蹤、市場反饋等內容,學校與企業因目標不同,所關注的側重點也不同。一般而言,學校教育強調產品的概念、外觀效果的呈現,大多推崇開創聯想式的思維訓練;企業教育則更注重客戶對象與市場的反應,看重實際應用中的成效。然而,雙方在產品設計上的不當傾向會造成其發展的弊端。學校如果忽視實踐、天馬行空,就會走入空想式的純概念遊戲;企業如果不開拓進取,就會陷入墨守成規、舉步維艱的境況。這些都不利於產品高效、有序的發展目標,影響節約型社會的建設與完善。

(一)校企合作下產品設計節約意識的培養

為此,就學校而言,可通過宣傳教育,增強未來設計師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意識。須求真務實,居安思危,以全局觀念來看待產品設計的全過程,並積極與社會實踐相融合,避免發展成為無法實現產業化的空想設計;就企業而言,須根據政府的宏觀調控方向,積極引導和規範企業行為,有效將節約資源、環境保護列入自身監督的考核內容,並強化創新進取的精神,才能緊跟瞬息萬變的市場動向,設計出符合民眾需求的節約型產品。

1.學校教育是產品節約意識觀形成的“孵化器”

學校成為這一環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育承擔著塑造國民性節約觀的任務。通過我國國情教育以提高全民的資源憂患意識,樹立節約資源的觀念,營造節約的氛圍。在產品設計的價值取向上培養學生“合理消費,儉而有度”的設計心理習慣,堅決反對攀比設計、炫耀性設計。

2.企業教育是產品節約意識成熟的推動力

在這個日趨開放的時代,產品的微利競爭已讓各行業的平均利潤越來越低。企業要想生存下來,就必須取得低成本競爭優勢。為了實現跨越式發展,盡快縮小與國外企業的差距,企業產品生產理念上首先要樹立節約觀念和意識。當企業節約教育意識貫穿到產品設計的眾多環節中,就能不斷提高產品在節約設計上的競爭力,推動社會產品節約型消費的成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