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播撒善種子 立德樹新人(2 / 2)

據各地教育部門反饋,“慈善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後,文化更有品位; 融入常規管理後,管理上更有水平;融入班級建設後,班級更有靈魂;融入課堂教學後,教學更有質量;融入師德建設後,教師更有激情;融入校外教育後,社會風氣更好。因此, “慈善教育”被大家譽為正能量綠色教育。項目學校的老師普遍反映,學生在學校尊重老師的多了,打架鬥毆的少了;關心集體、相互幫助、愛護公物的多了,欺負同學、損壞公物的少了。在家裏主動做家務活,為父母打洗腳水,為家長過生日。在社會幫扶老人和殘疾人過馬路,公交車上讓座位,積極參與撿拾垃圾、清理野廣告等公益活動。使慈善的雨露滋潤著學生們的心田,使真善美的種子在學生們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2013年,榆林市開展慈善教育評選活動,已有243名“品德育人好老師”、3702名“美德好學生”、39名“教育有方好家長”受到表彰獎勵。榆林星元小學開展“一日一善”活動,去年全校學生做好事達100萬餘件,在省內外引起強烈反響。2013年臨渭區教育局組織7所學校的13026名學生參與以感恩為主題的征文活動,今年參與征文活動的學校擴大到75所,占全區學校總數的40%。全區共收到征文達1.5萬餘篇,其中有100多篇征文在報刊、雜誌上發表。石泉城關第一小學李佳、謝飛、劉文宇三位同學,分別在上學的路上撿到1000元,在中心廣場撿到500元錢不為所動,想方設法交還失主,並謝絕失主的紅包。這三位拾金不昧的好少年,彰顯了城關一小“立德樹人、明禮誠信”的辦學理念,展示了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覺悟。實踐證明,陝西通過千校慈善教育活動的開展,使學生逐漸養成了心靈美、思想美、行為美、習慣美等文明行為習慣。岐山中學陳慧老師感慨地說:“慈善教育活動的開展,加強了教師隊伍建設,夯實了學生德育工作,培育了模範教育品牌,塑造了模範教育新形象。”

展望:傳遞正能量 助推常態化發展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增長,人們在對物質的追求中忽視了對道德的遵守,食品安全問題、環境惡化等社會問題屢禁不止。現階段我國以應試為主的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在隻重視分數的情況下,一些學生自暴自棄,沉溺於網吧的網絡遊戲,甚至有的學生受到社會不良分子的引誘,走上了吸毒、盜竊的迷途;而有些成績優秀的學生,不懂得孝道,不懂得感恩。道德缺失已經成為各界人士強烈呼籲關注的焦點議題,對國民實行“道德教育”刻不容緩,而慈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播撒善的種子,立德樹新人,是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途徑,是落實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措施。

千校慈善文化教育項目,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業,是造福民族未來,培養青少年慈善意識和社會責任,傳承傳統美德、弘揚慈善文化,踐行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的“基因工程”、“種子項目”。陝西省千校慈善教育項目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受到省內外社會各界廣泛稱讚。在最近召開的全國慈善宣傳工作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前往渭南市臨渭區慈善文化進校園項目學校實地考察,在渭南市實驗小學舉行了中華慈善總會慈善教育現場觀摩會。在慈善文化課堂上,學生們演唱慈善歌曲、表演慈善小品、講述發生在身邊的愛心故事等,為與會代表上了一堂別開生麵、震撼人心的慈善文化教育課。許多與會代表認為,陝西省的慈善宣傳和教育工作有創新、有特色,對千校慈善教育項目留下了深刻印象。中華慈善總會張心國副秘書長認為,陝西的慈善教育真正落實到課堂,為全國做出了榜樣。回京後將邀請教育部基教、德育、監事會的相關領導前來觀摩,總結經驗,在全國推廣。

慈善教育這項“基因工程”、“種子項目”,是一項長期的係統工程。盡管陝西的慈善教育已有一定規模並取得成效,但陝西共有3萬多所中小學校,開展此項活動的學校還不到5﹪。而這項應全麵推廣,持續開展的慈善教育項目,需要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持續給予高度的重視和支持,而教育部門的重視與支持尤為關鍵。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推進社會的文明進步與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