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加快海門臨江新區經濟轉型的思考(1 / 2)

加快海門臨江新區經濟轉型的思考

地方經濟

作者:朱春花

摘要:經濟開發區是直接吸引投資的重要載體,是經濟發展的先導區。近年來,海門市臨江新區經濟發展迅速,但同時因經濟大環境、資源能源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管理方式落後等因素,給經濟進一步發展帶來壓力。筆者認為,經濟轉型升級是解決經濟發展深層次問題的現實需要,是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的關鍵之舉,並從加快構建創新體係、謀求優質項目轉型突破、多途徑挖掘產業價值高地等方麵給出了轉型升級的合理建議。

關鍵詞:臨江新區;經濟轉型;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3-0-01

經濟轉型是“十二五”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客觀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當下,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形勢都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麵臨著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和考驗。海門市臨江新區經過多年發展,已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優勢,2010年成功晉級全省首批生物醫藥產業園;2011年入選南通市首批新型工業化特色產業基地。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發展瓶頸製約因素越來越明顯,必須進一步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

一、海門臨江新區經濟轉型的內在要求

1.國家宏觀調控是轉型的必然要求。縱觀國際,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型工業化國家,無一不是在經濟轉型升級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1]。當下,“土地、信貸、產業”三道閘門作為國家調控的硬約束將長期緊守,越來越嚴格的國家調控政策要求產業發展必須走轉型之路[2]。

2.破解開發區經濟發展矛盾的重要途徑。社會的飛速發展,經濟的高成本時代也提前到來,資源、能源、土地、勞動力等價格的普遍上漲和人民幣升值等因素製約著經濟進一步發展[3],從前依賴能源資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依賴投資拉動和產能擴張的企業已難以持續健康發展,轉型升級越來越緊迫。

3.搶抓戰略疊加機遇的首要選擇。海門處於兩大戰略交彙地,受上海、蘇南等地的輻射最強,越來越成為投資者追逐的新熱點。政策聚集、目光聚焦、要素聚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為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產業層次、加快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

4.應對激烈競爭的關鍵舉措。目前,區域經濟發展態勢日益明顯,蘇南打造高平台持續快速發展,蘇北利用本地特色,發揮優勢,發展潛力咄咄逼人,海門周邊的市、縣、區、鎮都你追我趕、比學趕超越演越濃。綜合分析,臨江新區麵臨的競爭壓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必須加快提升發展內涵,調高發展標杆,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二、海門臨江新區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作為海門市崛起的“四大增長極”之一的臨江新區,以全力打造高新技術企業最密集的一極為目標,近年來不斷加快科技項目的引進和培育,強化創新企業培育,大力推進創新產業集聚,初步形成了以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為主導產業的產業集聚。工業經濟增長快速,2012年應稅銷售增長幅度達34%,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64.2%,同時不斷追求產業內涵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世界名企供應商與合作者。

但隨著時間推移,海門臨江新區越來越明顯地出現了製約經濟持續強勁發展的瓶頸,主要表現在:

1.經濟大環境的製約。由於整個外部大環境處於升級轉型期,加上國家宏觀政策的緊縮,許多企業由於對國際環境依賴性強,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衝擊,出現產品銷售價格大波動或市場萎縮、產品滯銷現象,因而一部分企業效益不穩定,如禾豐化學、兆豐化學等都出現過類似的情況。

2.資源能源的製約。因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及人民幣升值等的影響,以及越演愈烈的土地供應緊張、後續資金周轉不利、人才流失嚴重等的影響,海門臨江新區多數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薄弱,承接高科技的能力缺乏,單純依托企業自身實現轉型的壓力頗大。

3.產業結構的製約。總體而言,海門臨江新區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高新技術產業占規模工業比重、服務型企業占GDP比重還都偏低。企業整體技術水平不高,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企業占比較小,很多是屬於技術跟隨性企業,產品還處於低端環節,附加值不高,品牌效應不強,產品競爭優勢不明顯,與真正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的距離還很大。

4.管理模式的製約。海門臨江新區有些企業因自身創新意識不足,科學管理意識淡薄,表現出企業配套協作能力不足,專業化生產和服務能力不強,產品研發能力薄弱、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產品開發滯後、產品的升級換代緩慢等。

三、加快海門臨江新區經濟轉型的幾點建議

1.加快構建創新體係。轉型升級,自主創新是第一位。通過知識創新、製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多維度創新來化解產業發展中的各種矛盾,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搭建人才、技術與資本、市場的對接平台,促進先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產力,實現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經濟推動力。一要搭建創新發展平台。進一步拓展產學研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的穩定的研發合作關係,並鼓勵世界500強企業、國字號、央企來開發區設立研發機構,促進聯合創新與集成創新,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技術交易平台、行業服務平台等。二要培育科技創新主體。重點培育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創新型企業,整合人才、科技、資金、政策等優秀要素,優化創新環境,推動優秀要素向創新企業集聚,引導資金流向有效的創新活動,加大支持新型企業建立技術研究中心,鼓勵骨幹企業建立科技轉化中心,實現企業在產品開發、技術創新、市場開拓和經營管理上的突破。三要打造創新管理模式。要充分發揮現代企業家在創新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引導企業家樹立現代管理理念。通過構建創新為核心的企業文化,提高企業在戰略規劃、組織生產、技術研發、市場開發等方麵的管理水平,鼓勵“潛能”企業向產品研發和品牌營銷兩端延伸,增強企業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並要以已成功的創新管理企業為示範,總結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加以宣傳推。四要創新人才引進格局。人才是關鍵,要進一步完善人才服務環境,發揮好企業的人才引進主力軍作用,給予人才更多的政策優惠和配套服務,引導更多的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創業型人才和科技創業團隊落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