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高儲蓄率成因問題研究綜述(1 / 2)

中國高儲蓄率成因問題研究綜述

宏觀經濟

作者:許清

摘要:2000年以來,我國經濟學界對中國高儲蓄率的成因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由於理論框架、研究方法的差異,研究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本文介紹了近年來最新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高儲蓄率;成因;人口年齡結構;預防性動機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3-000-02

一、引言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20世紀70年代至今我國國民儲蓄率一直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且居民儲蓄率仍處於上升趨勢。2005年全球平均儲蓄率為19.7%,我國儲蓄率則高達51%。2013年9月,我國居民儲蓄連續3個月突破43萬億元,人均儲蓄超過3萬元,為全球儲蓄金額最多的國家。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我國儲蓄率居高不下呢,本文將對已有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進行梳理。

二、高儲蓄率成因的解釋

目前,對於導致我國高儲蓄率的成因,學術界除了討論高經濟增長率、高人口增長率兩個重要因素外,也對人均收入因素、人口年齡結構、收入分配差距、預防性儲蓄動機、宏觀經濟政策衝擊等因素對儲蓄率的影響進行了越來越深入的討論。

(一)經濟增長速度。王弟海、龔六堂(2007)認為2000年以前,我國經濟學家普遍從實證角度研究儲蓄率和經濟增長速度之間的關係,缺乏理論基礎。因此他們從微觀經濟學基礎出發,在一個持續增長的經濟中,建立離散的Ramsey模型推導出長期儲蓄率和消費率的一般公式。通過代入中國和美國等國的經濟變量數據進行模型合理性的驗證,最後在此基礎上分析結果顯示中國高儲蓄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國高經濟增長率。因為高經濟增長率導致高投資回報率然後提升了居民當期相對消費成本,最終導致了高儲蓄率。汪偉(2008)考慮到我國特殊的二元經濟環境,利用1952-2006年省級動態麵板樣本數據,通過向量自回歸模型,分析了經濟增長率、投資率和儲蓄率之間的動態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經濟增長率對儲蓄率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但反向因果關係不成立。

(二)人均收入因素。考慮到宏觀數據在研究居民儲蓄行為上的缺陷,國內經濟學家開始用微觀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殷興山、孫景德和張超群(2007)對1978年以來我國居民高儲蓄率成因進行研究時,采用了寧波市400戶家庭數據。他們的創新之處在於在分析出居民儲蓄率不斷上升主要原因的基礎上,給出了量化比例。統計結果表明:不確定性因子、製度因子與收入因子中,收入因子是居民總儲蓄率上升的主要推動力。杭斌、郭香俊(2009)認為,國內學者從收入不確定性及流動性約束角度研究高儲蓄率現象時,未將習慣形成作為影響因素考慮進來,他們的研究認為,收入不確定性是我國城鎮居民高儲蓄現象的一個主要推動力。

(三)收入分配因素。一些經濟學家從中國總儲蓄結構特征出發,運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資金流量表進行了分析。李揚、殷劍峰(2007),翁媛媛、饒文軍、高汝熹(2010),徐忠、張雪春、丁誌傑、唐天(2010)等通過建立計量模型對儲蓄率變化的原因分部門做了實證檢驗。他們一致認為,造成我國高儲蓄率的兩個重要原因是政府部門和企業部門儲蓄的不斷增加。汪偉、郭新強(2011)認為,目標性儲蓄可能是連接儲蓄率與收人不平等之間一個重要的理論渠道,收入不平等和居民的目標性儲蓄很可能是造成中國居民高儲蓄率的重要原因。他們的理論模型得到了兩個重要結論:(1)假定時間偏好、消費習慣一致的情況下,由於收入不平等的強化效果對目標消費的影響,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的儲蓄率低;(2)隨著消費習慣的增強和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劇,社會經濟中的總儲蓄率會上升。

(四)人口年齡結構。袁誌剛、宋錚(2000)認為在養老保險製度中,養老金收入由收入、未來勞動力的數量以及代際轉移比例等因素決定。他們構建了一個兩期疊代模型,該模型能夠反映中國養老保險製度環境的重要特征。他們的分析表明:人口老齡化會激勵居民增加儲蓄,中國高儲蓄率一個主要推動力可能是人口老齡化。鄭長德(2007),鍾水映、李魁(2009)基於生命周期理論,運用中國省際動態麵板數據,對各地區人口轉變及撫養負擔變化對儲蓄率的影響進行了估計。研究結果均認為少兒撫養比下降會導致居民儲蓄率的上升,老年撫養負擔對儲蓄率的影響則不盡相同。目前,人口年齡結構對儲蓄率是否存在影響,影響有多大還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命題。

(五)預防性儲蓄動機。消費者一般會為預防風險而進行預防性儲蓄,由此會減少消費而增加儲蓄。龍誌和、周浩明(2000)使用1991-1998年分地區麵板數據(收入、消費、物價),運用工具變量和廣義矩估計方法進行了估算。結果表明,我國城鎮居民確實會為了平滑收入波動而增加儲蓄,但他隻是對預防性動機本身進行估計,預防性動機對我國城鎮居民的影響並沒有進行分析。施建淮、朱海婷(2004)則使用消費者預期效用最大化模型,以1999-2003年我國35個大中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支出、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數據為樣本進行計量分析。結論表明:預防性儲蓄動機可能對居民儲蓄行為起重要作用,但實際的預防性動機可能沒有預期那麼強,可能是由於收入分配不平均導致儲蓄在各部門間比例結構失衡。宋振學、臧旭恒(2007)提出了分段遞增的邊際效用函數假說,該假說從內部原因探索了消費者的預防性儲蓄行為。但是,由於預防性儲蓄理論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理論,因此它亟需經濟學家們繼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