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薦一人,可解京城之危!”成基命移步拱手道。
“何人?”
“高陽孫承宗孫大人!”雖然老孫已經辭官回家,但是成基命還是尊他大人。
“臣以為不妥。”兵部尚書王在晉進言,當年孫承宗覺得他不堪大用,直接讓皇上把他罷官,如今仇家要上任他自然不樂意。
“我素聞孫大人在遼東治軍有道,傳朕旨意,速速派孫大人進京!”
在孫承宗沒來的幾天,崇禎已經急得跳牆,諭袁崇煥調度各鎮援兵,相機進止,另外還有三個鎮的明軍前來勤王,昌平總兵尤世威駐密雲,大同總兵滿桂駐順義,宣府總兵侯世祿駐三河。
再次,加強BJ城防。崇禎帝下令,在京官員、皇親國戚、功臣宿將,都要帶著自己的家丁到城牆巡邏和守衛。同時,還讓太監來守城。同時,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率兵,也來到BJ城德勝門外紮營。
大明崇禎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崇禎在皇宮中還未等到孫承宗。
“金軍都攻入通州直逼京城了,孫大人怎還未來為朕分憂?”崇禎一個人在紫禁城裏暗自傷神,被打進皇宮是一件多麼要命的事情,一句話還是崇禎太年輕,又生在大明搖搖欲墜的年代,他看到了眼前的一個太監王永祚。
“永祚,你說國事危機,朕有心無力,你可有辦法?”
“皇上,小的不懂兵事,不如去問問輔臣韓大人。”
“那你去幫我問問!”
“韓大人,皇上命我來詢問治國之策!”王永祚看到首輔韓爌也不行禮。
“皇上為何不親自來問?”韓說到。
“皇上龍體欠安!”太監們總能為皇帝說好話。
“遷都!”韓說了兩個字,他懶得和這些人爭辯,以前他說要裁減官員,不能減兵,朝廷不用,魏忠賢告他貪汙,結果他四處湊錢補,弄得最後自己沒地方住,全家住在墳頭,為了救唯一的孫子一病不起,最後還被清人張廷玉大罵掌著大權做著小人的事情。但是這些東西他又不知道怎麼為自己爭辯,皇上不信任是最大的阻礙,所以他這個首輔當得沒什麼意思,說出了這兩個字也是他準備下課的時候。
“國之根本,宗陵廟室皆於此,你怎麼能提出如此建議?”小太監竟然義正言辭,好像自己為國家做了貢獻一樣,其實這個計策和堅壁清野之策有異曲同工之處,京城是明末最早饑荒的城市,如果去了南京崇禎的命運又會是怎麼樣呢?不得而知。韓一個首輔依然抵不過一個太監,其實明末東林黨不拉黨結派是沒多大權力的,但是相互勾結起來就能顛覆朝野。
“什麼?天子守國門!竟敢提出如此辱國之策!”崇禎聽到韓的建議之後大怒,對朝中舊將的輕視再加深一層,就在他大怒之下一個人來到了京城,崇禎立刻整理衣服前來接見。
這個人就是孫承宗,已經年滿六十六歲的孫承宗。
明末不少武將,但是能指揮全遼東武將的隻有孫一個,當年登州袁可立,廣鹿島沈有容,東江毛文龍,寧遠袁崇煥,TJ李邦華,山海關孫承宗。隻可惜明朝連養兵的錢都沒有,不斷要求孫精兵減將。試問養兵耗錢還是戰亂耗錢?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難不成等有了戰亂能夠調一批天兵天將來解決戰鬥?就算士兵不怕死,沒經過訓練的兵上了戰場也是白搭。以上哪一位不能好好固守?可偏偏高第上任撤掉遼東放軍,導致關寧大捷死傷無數,偏偏他還怪孫頭上,最後袁崇煥去遼東殺了毛文龍,袁可立隱退,東江諸陣形勢不容樂觀,隻剩寧遠在外苦苦支撐,遼東防線成了一座孤城而已。
為什麼這麼多人討厭孫承宗?因為他喜歡搞事。
先說他的長相,長得魁梧凶猛,嗓門又大,胡子像錐子一樣震懾人心,足足有一尺,這樣的長相就很搞事情。
教書不好好教書喜歡去邊關找老兵談軍事,這樣的長相和行為導致他四十一歲才中進士,袁崇煥學他搞事情,結果搞大了一把沒收住。
四十一歲上任之後就拚命學習官場厚黑學,開始低調圓滑,爭取上位,處理朝中各種不和,可惜事與願違,直到五十七歲才被推薦給小皇帝講學。於是孫使出渾身解數,說出畢生所學,結果崇禎老哥朱由校被忽悠得一愣一愣,好像茅塞頓開,原來世界這麼奇妙,感覺自己萌萌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