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製度經濟學視角分析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機理(2 / 2)

(二)產業集群發展的外部負效應分析

當某一區域產生集群以後,企業數量會持續的增加,一旦超過該區域的最佳規模,該區域的公共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數量將供不應求,導致區域內公共資源匱乏和生產要素價格的上升,從而企業生產成本會隨之增加,集群企業外部經濟的狀況難以維持,直接影響到集群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近幾年來,中國發展起來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可持續問題相繼顯現出。大多數地方的集群企業生產活動比較單一,基本上圍繞某一產品進行,大多數屬於比較初級的資源加工型集群企業,這些企業為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在大力發展生產力並取得競爭優勢的同時忽視了其本身對外部環境帶來的很多負麵影響,如造成資源短缺或環境汙染等現象。下圖從市場需求和集群企業的供給的方麵來說明這個問題。

s為供給曲線,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廠商為達到利潤最大化,其短期邊際成本SMC高於平均可變成本AVC的那部分與供給曲線重合。MEC為邊際環境成本曲線,它表示由於集群企業的粗放型增長給外部環境帶來的損失,而我國一般企業由於環保意識淡薄通常忽略了這部分生產成本。LMC為產業集群企業短期邊際成本和邊際環境成本之和。即:LMC=SMC+MEC。

如果考慮到邊際環境成本,LMC與d的交點A,即是市場的均衡點。但事實上集群內企業並沒有把邊際環境成本考慮到其本身的生產成本中去,因此市場均衡點通常停留企業這種外部不經濟的行為也源於區域內環境監管體係不夠完善,政府監督不到位,導致了產業集群造成的環境成本無法被企業承擔,使集群地區環境質量遭到了很大的損害。B點對應的產出數量大於A點對應的產出數量可以得知,沒有環保意識的企業數量仍在不斷增加並持續著對環境的破壞,絲毫沒有改善的趨勢。

四、結語

產業集群作為一種製度其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集群形成以後,許多中小企業“綁定”在某一區域共同發展,由於產業集群的本身的正負反饋機製,一方麵由於產業集群的正效應使得集群具有強大的內聚力,使集群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另一方麵由於集群的負效應使得集群企業效率低下,集群產業發展惡化以致無法實現可持續的發展。針對產業集群這一規律性特點,不同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推動集群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基於製度經濟學的視角筆者認為:製度,首先是一種規範和調節個體行為的規則,同時它也成為了影響集群企業經濟效益、推動集群經濟持續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其次,製度本身的自我增強機製和路徑依賴在集群的發展和演進過程中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使集群產業更加可持續的發展,我們就有必要通過調整製度的安排來進行,同時也不能忽略製度本身在自身演化中的規律性。

綜上,產業集群企業要想避免衰退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就必須依托現有產業基礎,穩定發揮傳統產業集群的發展優勢,不斷積蓄集群產業發展後勁,打造一批帶動性高、競爭力強、輻射力廣的產業集群。同時在充分發揮傳統產業集群優勢的基礎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發展新興產業集群,使我國集群產業得到健康持續的發展。(作者單位:廣西師範學院)

參考文獻

[1]王緝慈.關於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的政策建議[J].經濟地理,2004,24(4):433-436.

[2]陳柳欽,黃坡.產業集群發展的製度經濟學分析[J].雲南財經大學學報,2008,(l).

[3]張湧,陳雪梅.基於製度視角產業集群的形成機理分析[J].暨南學報,2008,(2).

[4]王緝慈. 關於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分析框架[J].中國工業經濟,1998.

[5]黃勇. 浙江塊狀經濟現象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1995.

[6]池仁勇.意大利中小企業集群的形成條件與特征[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01.

[7]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華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