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製度經濟學視角分析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機理(1 / 2)

基於製度經濟學視角分析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機理

產業經濟

作者:魯慧慧 亓開井

摘要:近年來,產業集群作為一種新的空間組織形式引起了廣泛學者的關注,本文以我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為切入點,運用製度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探討了產業集群所帶來的外部正效應和導致的負麵影響,提出產業集群企業保持發展優勢並獲得可持續經濟增長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產業集群;製度經濟學;可持續經濟增長

一、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及成因分析

(一)國內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發展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製造業發展更是迅速,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儼然成為世界的加工廠,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也日漸顯著。產業集群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它的發展壯大也為我國經濟的大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國產業集群主要以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模式為主,其發展非常迅速,拉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但就目前來說,我國中小企業集群尚處在比較原始的階段,集群發展並沒有完全成熟,產業結構不夠完善,不能適應市場動態變化的需求,在市場激烈的競爭中難以維持持久的競爭力和活力。

(二)產業集群的形成機理分析

對於企業來說,追求利潤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規避風險是一般企業的經營標準,正是由於這一理性的經營標準促使了產業集群的產生。雖然其產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從製度經濟學的視角來看,產業集群的出現完全是源於市場和企業對產業集群的需求,於是它作為一種製度應運而生。產業集群具有的兩個功能:經濟功能和安全功能,而這兩個功能的存在恰恰迎合了市場需要。首先是經濟功能,企業隻有在集群後收益有所增加而成本相對降低,企業比集群前能獲取更多的利潤,產業集群才會形成。因此,產業集群這一新的製度所創造的利潤正是集群產生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說,產業集群的產生來源於外部利潤內部化(陳柳欽,2008)。其次是安全功能,我國中小企業不同於大企業,在麵對風險時能應對自如,通常中小企業麵對市場風險、道德風險、技術創新風險和其他風險時應對能力不足,顯得勢單力薄,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風險中,大多數風險規避型企業會放棄許多與其他企業的交易活動,變相的增加了企業的機會成本,從而降低了企業的利潤。這時產業集群這種頗具安全性的製度變成為許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選擇和追求的目標。

二、我國產業集群的製度經濟學分析

(一)產業集群的外部正效應分析

1.產業集群降低了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指交易行為發生時,所耗費的全部時間和貨幣成本。這個概念最先由新製度經濟學在傳統生產成本之外引入經濟分析中。同時新製度經濟學家的觀點是:從簡單的市場交換到複雜的交換市場形式的一個重要轉變是,由於專業化程度的提升所帶來的生產費用的降低,但又隨著企業的各自分工明確,企業間的交易費用就會上升,而這部分交易成本的增加會抵消專業化程度提高帶來的生產成本的節約。當中小企業由於專業化生產使得交易費用的增加大於生產費用的降低時,企業會更傾向於內部生產與交換,以達到成本最低化的目標,這樣一來,越來越多的產供銷一體化企業、通用企業、全能企業將不斷湧現,而產業集群作為一種新的空間組織形式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產業集群是眾多中小企業通過與其互相關聯的企業集聚在一起,共同協作建立高效的分工體係,實現較低交易費用的合作關係。這樣一來集群企業不僅可以獲得由於分工帶來專業化程度提高的好處——生產費用的降低,同時由於這種共贏的分工協作關係使交易費用較集群前也大大降低。因此集群內企業就不會將所有的生產環節都囊括其中,降低效率,而是考慮將企業外部化,達到規模經濟的同時獲取專業化的利益。

2.產業集群提高了產出效率

產業集群形成後,中小企業在資本共享、信息共享、集群技術共享與專業化勞動力市場共享的基礎上,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經濟收益也不斷增加,集群企業實現外部規模經濟的效用。在集群內企業內部協作與外部經濟的作用下,企業的投入產出比更加理想,集群內企業也從中獲取更多的利益。

3.產業集群提升了企業創新能力

產業集群製度有利於知識信息在企業間的互相傳播,從而增強集群內企業的創新能力。製度經濟學認為:知識可分為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兩種。顯性知識是指通過書麵表達就很容易被個體理解、接受、傳播給另一個體並共享的信息;隱性知識是由理念、信念、心智和組織文化組成,不易被模仿,隻有通過實踐才能恰當地獲得的信息。而技術創新正是源於這兩類信息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且隱性知識的流動轉化在技術創新的形成中發揮著極其重要及關鍵的作用,同時知識信息也是企業維持長久競爭優勢的動力。產業集群內企業與信息不對稱的企業相比,知識信息更加完全,傳播更為迅速,企業通過對流通的知識信息的識別和獲取促生更多技術創新,總體上提高了企業的創新能力。